瓷工們只得硬著頭皮去試燒,可燒了一窯又一窯,就是燒不出這種白裡泛紅的瓷杯來。

眼看三個月期限就要到了,大家憂心如焚,可又毫無辦法。

瓷工中有個姓梅的師傅,他有個女兒叫梅英。

她也很為父親及瓷工們焦急,有天晚上她做了一個夢。

夢中一個白鬍須老人告訴她,城南老虎山上有種紅釉泥,用它可以燒成紅玉杯。

第二天,梅英就一個人進老虎山去尋找紅釉泥。

她走啊走啊,鞋子磨爛了就打赤腳走,腳磨出了血,一腳踩下去,腳印都是紅的。

梅英也不顧,幾天之後竟累死在山上。

梅英的父親發現女兒失蹤以後,非常著急,請瓷工們幫助一起尋找。

他們找啊找啊,終於找到了梅英的屍體。

他們非常悲痛,就在梅英死的地方挖個坑,好安葬梅英。

說來也怪,他們挖坑的時候,竟挖出鮮紅如血的釉泥。

於是把這些釉泥帶回去,摻在白色的釉漿中,再塗在瓷坯上。

經高溫一燒,終於燒出了白裡泛紅的瓷杯,比皇帝以前的“美人醉”王杯還要好看。

那位姓潘的官員高興萬分,急忙把這杯子獻給皇帝。

皇帝也高興,立即給潘某加官晉爵。

瓷工們雖然逃脫了被殺的厄運,卻為梅英姑娘的死而傷心。

他們另造了一隻同樣的杯子,用它來祭梅英姑娘。

與皇帝把這杯子稱為“美人醉”不同,瓷工們稱之為“美人祭”。

在燒製瓷器的過程當中,或者是製造名刀名劍的過程當中,傳奇故事當中,往往有獻祭才能成功的例子。

所以,故事很可能是編的,但是過程很可能是真的。

合適的釉料,才能燒製出美人醉,這一點不會錯。

像是這樣的漂亮瓷器,陳文哲還是很感興趣的。

因為他喜歡專業的器型,比如美人壺、美人執壺等等,陳文哲就特別喜歡。

他還知道,清代的這種美人醉瓷器,有做的很漂亮的。

比如清康熙美人醉柳葉瓶,高16厘米,口徑3.5厘米,底徑2厘米。

這隻瓶子敞口,熘肩,瓶身清秀細長,形似柳葉,小巧玲瓏。

全器表裡釉色均呈現豇豆紅、蘋果綠斑點,色澤瑩美。

底足內施白釉,有青花楷書“大清康熙年制”六字兩行豎寫款。

美人醉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,是明宣德時期創燒的,亦是清康熙時銅紅釉中的名貴品種。

由於特殊的顏色,所以也可稱美人醉或桃花片、娃娃臉。

此品種有的勻淨粉紅中,泛出深紅斑點;

有的淺紅色中,隱約露出綠斑或色暈。

這隻瓶子恰到好處地顯出“滿身苔點泛於桃花春浪間”的迷人。

這種綠色苔點本是燒造技術上的缺陷,但渾然一體的澹紅中摻雜點點綠斑,更顯幽雅清澹,柔和悅目,給人美感,引人遐思。

因此有“綠如春水初生日,紅似朝霞欲上時”之美譽,故被譽為一件難得的珍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