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;

三說為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,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。

支援第三種說法的人較多。

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,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。

器多彷古,主要有碗、瓶、洗等。

胎體顯厚,胎骨深灰、紫色或黑色,釉色有澹青、粉青、月白等。

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質,那就是釉質瑩潤溫雅,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,不同於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。

底有文釘燒痕,有“紫口鐵足”的特徵。

南宋時先後設立了“修內司窯”和“郊壇下窯”。

南宋官窯器,胎為黑、深灰、淺灰、米黃色等,有厚薄之分,胎質細膩。

釉面乳濁,多開片,釉色有粉青、澹青、灰青、月白、米黃等。

因器口中施釉稀薄,微露紫色;

而採用刮釉墊燒時,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鐵色,故有“紫口鐵足”之稱。

器型除碗、盤、碟、洗等日用器皿外,還有彷商周青銅器的尊、鼎、爐、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用禮器。

到今杭市鳳凰山麓尚留有:南宋官窯老虎洞窯址、南宋官窯郊壇下窯址等歷史遺蹟,現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到了明代,採取“官辦民燒”的形式,開始有官廠,專燒進貢的瓷器。

如在景鎮設御器廠,也稱景鎮御窯廠。

特派廠官,經費出自地方,編役人夫,設窯達五十幾座,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。

瓷器燒製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,不論在燒製工藝,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。

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,如永樂甜白、永宣青花、成化鬥彩、嘉萬五彩等瓷中翹楚。

永樂帝在位時,景鎮瓷器生產蓬勃發展,這一時期是我國瓷器燒製承上啟下,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。

永樂時期,上承宋元,下啟康乾,並廣泛與外國交流學習。

此時的能工巧匠們,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,彷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,還大膽進行創新改良。

所以燒製成永樂甜白,青花,釉裡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新瓷器。

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,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,使之更賞心悅目。

這為後來的成化鬥彩,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製,奠定了基礎。

借鄭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訪之際,永樂瓷器得以與世界其他地區交流。

主要是外銷瓷,和賞賜附庸國專用瓷。

這一時期從外國進口顏料和學習技術,如永樂青花所用的蘇麻裡青。

永樂瓷器中也出現了一批地域色彩濃厚的尹斯瓷器,這既是對前朝的繼承,也是新時期向外國學習的證明。

清代是我國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,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。

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制度和制瓷歷史傳統影響,清代的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的款識,在題寫上也有一定的慣例。

同時又新開創了金彩、墨彩、琺琅彩等題寫工藝。

而且各種堂名款、花押款、吉語款也更為多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