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六百五十章聚沫攢珠(第2/3頁)
章節報錯
氣體排出釉層時,會產生兩種釉面缺陷。
一種是小氣泡在釉中彙整合大氣泡,衝擊釉面會形成火山口。
若釉層粘度較小,則可以回覆平整。
但是有時候,還會出現針孔。
另一種是氣泡的排出,會產生釉面的凹坑。
另外隨著溫度的升高,釉層熔解成為液相將坯體溼潤。
由於釉層的液態化,更容易讓胎體中的氣體透過釉層排出。
對於沒有排出的氣體,則留在釉中形成氣泡。
還有,胎中含有的物質,在高溫下分解而產生氣體排出的現象。
比如一些礦物質的結晶水,在高溫下也會成為氣態排出。
再比如一些硫化物、氮化物、碳酸鹽等都會產生相應的氮氣、二氧化硫、二氧化碳等氣體排出。
具體的化學原理,在這裡就不再贅述,現代人知道中學畢業,都應該知道。
最後一種原因是在高溫下,碳酸鹽分解放出二氧化碳氣體。
在降溫後,有吸收二氧化碳還原為碳酸鹽,此為可逆反應。
金屬的鹼性越強,其分解溫度就越高。
玻璃溶液具有溶解二氧化碳的性質,但是其溶解度,隨著鹼性及溫度的變化而變化。
鹼性越強,溶解度越高,溫度越高,溶解度越小。
而釉的鹼性比鹼性矽酸鹽玻璃低很多,所以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就很低。
所以二氧化碳會被釋放,產生氣泡。
再就是外因,這一點是因為工藝影響氣泡的產生。
乾燥後的釉層透氣性差,胎中氣體不容易排出來。
在高溫時候,胎中氣體透過釉面,向外釋放時產生氣泡。
快速燒成時候,胎、釉中的氣體來不及排出,就被燒融並且硬化的油層封邊其中,形成氣泡。
最後,溫度對於氣泡產生的影響。
瓷器的胎和釉當中,往往會含有長石、石英。
它們在配方系統中佔比較大,據研究,氣泡在900°c開始出現。
1025°c的時候,氣體容積率最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