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官哥分明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哥窯有開片,官窯也有開片。
哥窯有紫口鐵足,官窯也有紫口鐵足。
那麼這個歷史上,是不是這官窯和哥窯是一種東西呢?
有一種認為說確實是這樣,因為在南方的吳語發音中,北方人聽起來官哥不分的。
所以,有人認為它本身就是一種瓷,就是宋代的官窯。
因為略有差異,被人為的分成官哥兩種窯口。
還有第二個疑問,就是有學者認為,哥窯不是創燒於宋,而是創燒於元,只是彷宋官而已。
換句話說,他認為哥窯是元代人彷宋代的一種東西。
因為哥窯的記載,就在元末明初。
元末孔奇《靜齋至正直記》:乙未冬在杭市時,市哥哥洞窯器者,一相鼎質細雖新,其色瑩潤如舊造,識者憂疑之,會荊溪王德翁亦云,近日,哥哥窯絕類古官窯,不可不細辨。
他說的什麼意思呢?說乙未冬是指1355年,元至正15年。
他在杭市的時候,在市場上買了這麼一個香鼎。
是個哥哥洞窯的,它當時不叫哥窯,是兩個字,哥哥洞窯。
說這個香鼎質細雖新,其色瑩潤如舊造。
就是說,你看著挺新的,但是覺得還是像舊的一樣。
看到的人,就感到很疑惑,鬧不清楚。
那麼碰到一個老頭兒,叫王德翁,他說什麼呢?
他說:“最近,哥哥窯燒的像古官窯,你不可不細辨,你得好好看。
那麼從這個資訊中告訴我們,他認為哥窯是元代的晚期出現的彷品。
當然,到現在哥窯被人成為宋代名窯,自然也是有原因的。
原因有幾點,第一點就是造型。
就是我們看到的哥窯,跟官窯的造型沒有大的區別。
沒有看到一種極特殊的哥窯,超過了歷史的侷限。
比如它是元代的造型特徵,但是它是哥窯,沒有碰到。
碰到的哥窯。都是跟宋代的造型一致的。
第二點釉色,釉色不符合元人的審美觀。
哥窯的瓷器,官窯的瓷器,所有瓷器的釉色都不符合元人的審美觀。
再說背景也不一樣,元人不喜歡用青瓷,元人尚白尚藍。
元代人喜歡金戈鐵馬,馳騁千里的這種感覺。
他並不喜歡宋代人這種小橋流水的感覺,所以從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中判斷,不可能是元代複製宋代的官窯。
所以,說哥窯是彷官窯的可能性是非常小。
當時光過去了幾百年,我們在收藏市場上,是否還可以找到哥窯瓷器的影子呢?
如果有,那它們的真假如何?
哥窯的存世量,還是比較大的。
因為明代的早期,有彷制燒造,就是宣德時期。
尤其到了雍正乾隆時期,又一次開始大量的燒造。
所以我們現在碰到的哥窯,大致都是清代彷制的。
所以哥窯瓷的鑑定還是很重要的,首先哥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“金絲鐵線”、“紫口鐵足”。
前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,大紋為“鐵線”,有的顯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