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撫之如緞似玉,攥之彷彿出油(第2/2頁)
章節報錯
經過碾磨粉碎、過篩成粉,水激池澄,掐取中部精煉的瓷泥再反覆揉搓,使之化為“繞指柔”,以達到制瓷要求。
此外,北宋官瓷為追求溫潤如玉的乳光質感,還特別新增了品質上乘的翡翠、瑪瑙等玉粉入釉。
這樣的釉質,才會是釉質淳厚勻潤、肥若堆脂、純淨如冰、瑩潤似玉,達到撫之如緞似玉、攥之彷彿出油的藝術效果。
有了合格的瓷泥,之後才能成型、晾乾、修坯。
這樣70多道工序下來,才能製作出合格的南宋官窯瓷器。
而這樣所燒製出的瓷器,紋片才會有疏有密,有深有淺,也才能形成著名的紫口鐵足。
打通了南宋官窯的所有技術難點,那麼就可以製作北宋官窯瓷了。
北宋官窯瓷的燒製工藝,更加複雜獨特、用料珍稀考究。
所以,北宋官瓷產量極少,多為宮廷收藏。
而經歷戰亂浩劫之後,北宋官瓷的傳世之作更是屈指可數。
北宋官瓷跟其他瓷器最大的不同,在於釉。
吸水性良好的胚體,讓釉料能夠緊緊吸附其上。
經過焙燒,釉料在胚體表面形成玻璃質。
釉的最大不同是厚度,足夠厚的釉才能讓瓷器像嬰肌籽玉一樣肥若堆脂、如冰似水。
但隨著釉層厚度增加,胚體吸水逐漸飽和,形成的釉層難以附著則會整塊脫落。
釉料濃度高,釉層自然厚。
但難點在於,如何讓釉層不脫落。
一次性上厚釉會脫落,那多上幾次釉呢?
配置釉料、琢磨燒製方法,可不簡單。
材料要一點點加,很小的差距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。
當一窯一窯的瓷器燒出來,又報廢,誰都會心疼。
但在這個過程當中,只要堅持,只要慢慢調整,對比實驗資料,就能尋找出最合適的釉料成分和濃度。
最後配出合適的釉料,經過多次上釉,就可以燒出牢固厚實的釉層。
釉面光潔明亮,是瓷器的特點,但北宋官瓷的釉面卻不同,是“霧濛濛”的。
】
古代沒有數字化控制的窯爐,全靠人工燒柴。
釉面光澤不同,是不是因為燃料燃燒時產生的某種物質不同?
這樣是不是可以用彷柴燒氣氛二次氧化還原法,模擬柴燒時釋放的化學物質與釉層進行反應,讓焙燒後的釉面呈現玉石質感?
陳文哲的技術現在已經到了一個爆發期,應該在制瓷的過程中,不管哪一道工序,他都達到了大師之上的水平。
雖然沒有全面突破到宗師級,但是也不差多少了。
所以,不管是制胚、上釉,還是燒製,他都可以得心應手。
比汝官窯瓷器的所有特徵,他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方法,燒製出來。
其實綜合起來,北宋官瓷的特點也就那麼幾點。
第一,釉色為單色釉,有粉青、炒米黃、月白、灰青、翠綠5種顏色,以粉青色為主。
第二,官瓷的“紫口鐵足”是最主要的特色。
器皿口邊緣紫口,是在燒窯的過程中微微泛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