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仿古琮式瓶(第2/2頁)
章節報錯
官窯瓷器的製造,主要是在瓷土的生產地,進行瓷器了初級生產。
然後將成型的瓷器瓷培,送到指定的官窯窯口,進行施釉和後期的燒造。
官窯將燒造出來的精品瓷器,送入皇宮,供皇室使用和收藏。
而稍有瑕疵的瓷器,會被就地打碎,便埋入地下。
這些埋藏於生產地的碎片,對後世瓷器鑑定,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。
宋代瓷器在彷古瓷器的器型當中,除了彷制很多青銅器的器形以外,還彷制了一種非常特別的瓷器器型,這就是琮式瓶。
琮,最早是以玉器的形式出現這種玉質的琮,在我國古代歷史上非常悠久。
其中最著名的玉琮產地,是位於江浙地區的良渚地區。
這一地區屬於新石器文化時期,這個時期又被稱為良渚文化。
良渚文化,最令後人所熟知的器物就是玉琮。
後人經過對禮制的研究,確認了玉琮主要是用於祭祀大地的禮器。
宋代對玉琮的喜愛,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。
由此瓷器生產也出現了彷玉琮的形制,琮式瓶就是這種器物的典型代表。
宋代官窯的琮式瓶,在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都有燒造。
但是北宋官窯的燒造工藝,沒有南宋官窯熟練,器型也比較粗糙。
此器的形制是彷古玉器“琮“而成,圓口方體,器外壁自下而上分為6節。
這隻瓶子高13厘米、寬10.5厘米。
造型端莊通體施青釉,釉質渾厚滋潤,釉面二有許多細小紋片。
這樣的北宋官窯琮式瓶,現在發現的存世4件,日、英和彎彎故宮各一件,僅一件拍賣過。
官窯和汝窯一樣,以釉色為美,沒有紋飾,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紋或邊愣。
器型種類較少,除了盤、葵口洗以外,多彷古青銅器的造型。
這種琮式瓶就是其中經典,其他還有長頸瓶、貫耳瓶、貫耳尊、獸耳爐等,都是彷古器。
這種北宋官窯青釉琮式瓶,各種規格的都有。
比如現在發現的有高32.9、口徑13、足徑15.2厘米的一隻;
一般這種瓶子都是斂口,拱壁方形體,圈足,四委角間飾簡化獸面紋。
通體施青釉,色澤青中微閃灰,釉麵肥厚、溫潤,有大小縱橫紋片。
足際刷紫褐色護胎汁,磕碰處可見胎骨呈淺灰色,胎質較南宋官窯顯粗。
肩部的四角端面署有出窯後加刻的楷體“觀、音、庵、記”銘文,當屬庵堂的標誌。
汴京官窯繼汝窯而發展,靖康之難後停燒,因黃河改道致窯址被深埋六公尺地下。
但其產品,依然可從承傳脈絡上得到確認。
這種琮式瓶造型典雅,口與頸的曲面優美、流暢,碩腹於方中見圓,圓中有方。
目前已面世的南宋官窯、龍泉窯琮式瓶,均呈直壁的方形體。
整器取古琮之形,卻能準確地再現良渚文化玉琮之精髓。
主要是拱形壁、小委角及獸面紋。
這些都符合宋徽宗趙佶,雅好古玉藝術的個性;
紋飾以四委角為中心,每排垂直凋琢獸面紋五節,紋樣古樸大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