釉層越厚,其氣泡的發育就越大,反之則小;

釉料的質量不同,其氣泡的層次疏密必然不同。

且氣泡的眶部發育的寬窄也不等同。

某些品種的眶部,還存在著殘缺現象。

水星類的氣泡,分佈都較稀疏。

因此,不具備多層次體現的可能。

從古至今的紅釉類的軸層中,大都存在著稀疏而細小的“水銀珠”現象。

但防制品的稍大較多,這是當前大家在做鈞瓷鑑定時,需要多加註意的。

如果釉色、氣泡都沒問題,那麼就要看製作工藝。

鈞窯瓷器,從初創伊始的“唐鈞”,歷經宋、金、元,直至民國時期的仿鈞,都採用的是手拉坯工藝。

這種工藝特徵,是器物的底部較厚,然後向上逐漸趨薄,器物的口沿處胎體最薄。

在器物的圈足露釉處,還可以看到細密的旋紋,器壁薄釉處有輪指痕。

現代仿鈞瓷器,有些是批次生產的,先採用某種材料作成模具,然後灌注成型。

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瓷器,胎壁厚薄均勻,份量較輕,修坯不精細。

特別是在器物的兩側,可以觸控到模具的接縫痕。

這是拙劣的一種作法,聰明的則在器物的內部,如瓶類的瓶體內,人們不易察覺的部位,人為地粘些其它物質(如水泥以達到古鈞瓷厚重的感覺。

或者在“注漿法”成型的器物內壁,故意做出輪指痕。

但仔細觀察,就可以看出與真正“手拉坯”均勻的指痕不同。

仿造出的輪指痕,不僅粗糙,而且每一圈與每一圈的輪指痕,分佈極不均勻。

最後就是看款識,宋代鈞窯瓷器帶款識的很少,主要以數字為主。

即在器物底部,刻一至十的資料。

數目字的確切用意是,即數目字越小,器物越大。

就是說刻“一”字是同類器物中最高或口徑最大的。

刻“一十一”字,是最低或口徑最小的。

其款識常見於洗、盤、碗、爐蹲等器物底部。

這種數碼款識,在宋瓷中獨具特色。

刻數字款的器物,有一件宋鈞窯葵式三足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