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因為有著種種獨特的美感,所以後人對鈞瓷十分推崇,特別是釉色。

其中又以紫色,評價最高。

近人劉子芬,在《竹園陶說》中有說。

「鈞窯器一枚,價值萬金┅┅宋時紫色如熟透之葡萄,濃麗無比,紫定、紫鈞,其器皆純色。」

鈞瓷除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外,其他特徵也需要注意。

比如蚯引走泥紋,這是什麼呢?

即在釉中,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、長短不一、自上而下的釉痕,如同蚯引在泥土中游走。

產生的原因,是由於鈞窯瓷胎,在上釉前先經素燒。

加之上釉又特別厚,釉層在乾燥時,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。

後來在高溫階段,又被粘度較低的釉,流入空隙所造成。

剛開始出現,這種特徵肯定是缺陷,而流傳到現在,卻成為了獨特的特徵。

像是這樣的特徵,在鈞瓷之中廣泛存在。

宋代鈞瓷多以器皿類造型出現,如花盆、花托、瓶、洗、杯、奩、尊、碗、盆、盤、壺、爐等。

一般這些瓷器,都存在鈞瓷的各種特徵。

而在這裡,也可以看出,鈞瓷的中品也十分繁多。

其中以養花用的花盆類居多,其次是文房用品類的洗、盆等。

再次是審美的、寓意權貴的、祭祖用的瓶、尊、爐、鼎等。

這三類作品,已經從簡單的日用品類上升到精神需要。

標明鈞瓷的功能,是致力於審美需要的,突出一種「雅」的品位。

這些如果都研究透徹了,那麼再想複製鈞窯,就會變得容易。

而想要復燒鈞窯,一定要知道,鈞窯的興起。

因為一個名窯的興起,往往帶動著眾多窯口,都變得極其繁榮。

鈞窯的興起,這個先前已經提到過。

鈞窯的興起,是和唐代魯山花瓷的燒製成功與發展密切相關。

花釉瓷是在黑釉、黃釉、天藍釉或茶葉末釉上,飾以天藍或月白色斑點。

斑點有的排列規整,有的隨意點畫。

由於大多裝飾在深色釉上,淺色的彩斑更顯得清新典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