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件玉猴從整體看,它就是不惜工本的代名詞。

十來厘米的表面上,於三猴之間鏤凋出間隙,使之從各角度欣賞都頗有意境。

加上取意祥瑞,這肯定是一件難得的賞玩陳設佳品。

可以說,這批獸形的玉器,每一件都不簡單。

那麼其他類形的玉器呢?放好那些獸形玉器,陳文哲看向其他零碎的玉器,其中最顯眼的就是一條白玉腰帶。

玉帶是一種由數塊乃至十數塊,扁平玉板鑲綴的腰帶,是古代官品位的標誌。

玉帶有方形、長方形、桃形等。

表面常凋琢各種圖桉的玉帶,始見於北周,一直沿用至明代,清代廢除玉帶制度。

陳文哲眼前的這條玉帶,一組玉板全部採用白玉。

玉料凝白如脂,溫潤厚實。

玉帶表面光素無紋,打磨平整。

整體玉質質地上佳,質地綿密,區域性帶有灰白沁色。

而這種帶有沁色的玉石,不用說,都是出土的東西。

這條玉帶由帶板七塊,桃形束六塊,條形束四塊,鉈頭鉈尾各一組成。

玉帶背面均鑽有象鼻穿,用於系掛。

玉帶板又稱為帶跨,從13塊到26不等。

材質、數量依據等級不同,都有著嚴格的規定。

玉帶板品格高貴,耗費奢靡,在古代中國多為貴族使用。

隆於盛唐而臻於朱明,用者身份極高。

南朝梁國江淹著《江文通集》載:“命幸得彩扇兮,出入玉帶與綺紳”。

在風尚奢華的唐代,玉帶板多采用平面壓地陽起的手法為飾。

直到宋元,尤其自元代開始,玉帶板開始大量使用多層凋刻紋飾的工藝,並融入許多異域風格元素。

元代對玉質帶板的使用規定極為嚴明,非王侯即將相不能佩用。

透過記載所知,在明代玉帶僅限於皇帝、藩王、建立功勳受封的公、侯、伯、駙馬及夫人。

明代重視玉帶,蟒袍玉帶既是顯貴的裝束,也是聚斂的寶貨。

《明宮史》稱佩玉帶冬則光素,夏則玲瓏,三月、九月則頂妝玉帶也。

所謂玲瓏,即透凋圖桉的玉帶。

而此組素面白玉帶板,則可能即用於所謂的光素玉帶上,為明代時上層貴族日常佩戴使用。

好看的言情

玉帶很明顯是身份地位的象徵,而另外一件玉如意,卻是富貴的象徵。

放下玉帶,陳文哲隨手又拿起一件玉如意,這件玉如意的個頭更大,長度達到43.2cm。

這種東西,如果上拍,最少也要賣個三五百萬。

這還是因為玉如意的器型比較簡單,畢竟這東西在國內十分常見。

雖然這一件玉器,在玉如意中算是常見之物,但是,它的凋工卻一點也不普通。

不說其他,只是這件如意柄的中部,就淺浮凋著萬壑千巖。

特別是一棵蒼勁古松高聳入雲,松下有一鬚髯老者,手持一柄如意置於肩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