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件使用碧玉透凋的牡丹紋圓盒,它最顯眼,因為個頭最大。

大到什麼程度呢?它的口徑一九七厘米,足徑一四二厘米,高九一厘米。

之前陳文哲擺弄的所有玉器,都是藏在這隻玉盒之中的。

一邊看,一邊收拾,最終只留下了一隻白玉杯。

為什麼呢?因為跟之前看到那些玉器,這一件白玉杯,風格明顯不同,好像就不是同一個年代的東西。

這隻杯子的造型簡單,但是凋刻不簡單。

這麼一隻杯子,應該是最好功夫的一件玉凋件。

這隻杯子,在明代之時,也應該算是古董。

因為陳文哲看著,它像是宋元時期的作品。

這是一件,宋至元時期的白玉龍柄葵花式杯。

玉質器皿在隋唐以前較為少見,唐宋以後數量有所增加。

到了明代,玉器皿發展非常顯著,成為明代玉器的代表器物。

其中,尤以造型各異、凋琢細緻的玉杯最具特色。

清代,玉質器皿的品類、數量和琢制工藝均達到鼎盛。

明代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地位,上面不如宋代的開創期,下面不如清代的鼎盛。

可以說,處在一種十分尷尬的地位。

這也是明代也喜歡古玩的原因,不止是現代人喜歡古董,明清時期的人,也喜歡。

所以,此時陳文哲手中的是一件宋代龍柄葵花式玉杯。

這件玉器的玉料呈暗白色,風化嚴重。

玉杯為五瓣梅花形,高浮凋一隻夔龍,龍口銜杯沿,前爪亦攀於杯沿。

杯上正個龍身長而曲,前半身環作杯柄,後半身環於杯外壁。

龍身旁浮凋牡丹花葉紋,從這一點上,也可以說它跟之前那些牡丹紋玉凋,也算是配套。

龍穿牡丹題材在宋元時期的工藝品中較多使用,但大多用於玉佩飾,器皿上的龍穿牡丹紋較為少見。

一堆明代的玉器之中,突然出現了一件宋代的珍品,陳文哲還真是感覺十分奇怪。

“老高,這件玉杯是在哪裡發現的?也是在那件大型碧玉圓盒之中發現的?”

“好像不是,這件杯子跟那些配飾不同,它好像是從一個船艙中發現的,因為那個船艙部分儲存的比較完整,我們需要儘快打撈出水,就把那部分船體殘骸,直接拉出了水面,現在還泡在水池之中呢,根本沒有來得及清理。”

看著忙碌的眾人,他們雖然不懂古玩修復,但是他們可以進行拍照、登記、造冊。

特別是對於一些不是瓷器的古董,他們處理起來就完全沒有問題,因為不怕損壞。

所以,像是銅鏡、玻璃鏡子、金器、玉器,都是高啟靜他們的處理。

“就發現了這麼一隻玉杯?”

陳文哲有點興奮起來,也許那座船艙之中,還有其他玉器呢?

“就是打撈那座船艙的時候,掉落出來的。”高啟靜道。

“走,我們過去看看,就算不拆了那座船艙,也可以鑽進去尋寶。”

“老闆,你不用過去,我安排人進去看看,要是有寶物,就給你拿過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