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明清時期的五彩、鬥彩器相對比,素三彩是在素胎上掛低溫彩釉。

而五彩、鬥彩則是在燒製好的釉胎上施彩釉。

其次,素三彩的圖桉大多使用錐刻紋來表現,工藝略顯粗拙。

當然,“素三彩”與“粉彩”的結合器除外。

而五彩、鬥彩則是使用黑彩、青花描輪廓,圖桉分外細膩。

因此,同時期五彩、鬥彩製品的繪畫藝術造詣,也較素三彩器更勝一籌。

明清三彩瓷的演變,可以看出它在明初永宣御廠中慢慢發展壯大,至成化時期形成較大規模。

隨後,鬥彩、五彩瓷的創新普及令其一度失去優勢。

清初康熙御廠製作又令其出現高潮,雍正時期甚至與其他新興彩瓷工藝結合創新。

在各種陶瓷工藝不斷前進的歷史舞臺中,“素三彩”也在幾度沉浮中逐步改革更新。

其實其製作工序也十分簡單,就是將研磨好的瓷土進行浸潤,製成泥坯。

之後在泥坯上描繪圖桉,再以釉漿在表面塗覆,然後入窯燒製,成為釉下彩。

另一種是將瓷坯經700—800C燒製,形成素燒坯。

然後將金屬氧化物製成的高溫釉料,塗於胎坯上,經1080C高溫氧化焰二次燒製而成。

“老闆,即將進入船艙,您要不要看看!”

就在陳文哲又一次,想要好好研究一下素三彩瓷器的燒製過程之時,高啟靜再次走進了存放海撈瓷的船艙。

“清場了?”

“對,不過,整體打撈是不行了,只能破拆。”

兩人一邊走,一邊走進了雷達倉。

看著水下機器人拍攝的畫面,陳文哲有點可惜。

這裡掩埋著又一艘古沉船,船體殘骸周圍的海床上,散佈著無數碎裂的瓷器。

而另外一個顯示器中,則是在黑漆漆的船艙之中。

此時,隨著晃動的畫面,陳文哲已經發現了一大部分的瓷器。

他能看出,在沉船之前,一大部分瓷器就已經破碎。

在瓷器碎片附近的船底殘片,原封未動,但其他地方只能看到船的龍骨,銜接板全都不見了。

之後,更多的碎瓷片和壓艙物,在大片的船身板下被發現。

以上種種跡象皆表明了,這艘船曾先經過爆炸。

大量的瓷器和壓艙物,因此而先洩漏至海底。

船身隨後沉入海底,並壓在瓷片等物之上。

這一艘船不大,但是運載的瓷器卻不少,看樣子最少也不低於十萬件。

可是,這些瓷器大部分都被破壞。

加上被人盜撈了好幾天,現在能夠看到的,幾乎都是碎片。

碎片陳文哲也要,所以,首先清理的是被船體殘骸壓著的碎瓷片。

很快,船中出水的碎瓷片,就達到9583公斤。

看器型,看重量,陳文哲估摸著,這最少有三萬七八千件瓷器,可惜其中80%已經破碎。

破損程度低於50%的都不多,這樣的輕鬆能夠挑選出七八千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