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素三彩香合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克拉克瓷對於外國人十分重要,畢竟能夠使用這種瓷器的,一般不是王室就是貴族,最次也是富豪。
所以每個發展時期,都有代表作。
到了第七時期,也就是16251640年,卡拉克瓷器菱口型紋飾被淘汰,類似鬱金香紋飾的圖桉出現。
這種鬱金香花,在之前的幾個時期,都沒有出現過。
就像這一次打撈上來的碎瓷片,就有景鎮的也有胡建那邊風格的瓷器。
一直以來,這種出口的克拉克瓷器,到底是哪裡生產的,一直備受矚目,但卻從來沒有發現。
直到20世紀90年代,一個令國內外陶瓷界欣喜萬分的訊息不脛而走。
在對胡建平和南勝、五寨明清古窯址的調查與發掘過程中,找到了燒造國外所謂“克拉克瓷”、“頭汕器”的窯址和銷往霓虹等國的實物標本。
眾多的目光,頓時投向平和這個平素不為人所知的閩南山區縣。
當時霓虹東洋陶瓷學會委員長,素有“霓虹陶瓷之父”之稱的縨崎彰一,聞訊率領學術團體前來實地考察。
最終確定,在霓虹,青花瓷器、素三彩香合等被稱為頭汕器、吳須手、吳須赤繪、交趾香合等已經400年以上了。
但是產地始終不明,平和窯址的發現,證明了漳市窯陶瓷,在明末清初時生產並輸往東亞各國。
這一批碎瓷片當中,陳文哲第一個拼湊起來的盒子,就是主要出口霓虹的交趾香合。
聽名字就知道了,當時在霓虹,這種盒子被稱為交趾香合,就是當時的霓虹人,認為這是從現在的南越進口的。
偶然中有著必然,追尋的目光,最終必然會落在平和。
其實,這些作品到底是從哪裡來,都有很多跡象的。
而著名的窯口,肯定也隱藏不住。
比如刊於明萬曆元年的《漳州府志》卷二十七載:“瓷器出南勝者,殊勝它邑,不勝工巧,然猶可玩也。”
清代重修的《平和縣誌》記載:“瓷器精者出南勝官寮”。
正是從以上兩則記載中證實:南勝一帶在明代早中期即以瓷器聞名遐邇。
1994年11月至1998年6月,胡建省博物館與平和縣博物館,先後三次在平和縣南勝華仔樓窯址、田坑窯址、五寨鄉的洞口窯址、陂溝窯址等地進行發掘。
其結果令人喜出望外,平和窯口燒製的瓷器中,以青花瓷為主要品種。
其裝飾題材,紋樣、工藝與“克拉克瓷”完全一樣。
除此之外,還發現在霓虹被廣為收藏卻不明產地的“交趾香合”(即素三彩的燒製窯口及標本。
至此,一個長時間困擾國內外陶瓷考古界的外銷瓷產地之謎,終於被破解,撩開面紗。
現在,在平和縣博物館“古陶瓷展覽館”,琳琅滿目的古陶瓷標本中,以青花瓷器和“交趾香合”(素三彩香合最為引人注目。
青花瓷器裝飾圖桉各異,大的有臉盆一般,“交趾香合”則小巧玲瓏,可賞玩於手掌之中。
據說此物與霓虹茶道聯絡緊密,一般用於盛放調料。
由於製作精美,造型多樣,也作為工藝品,為王公貴族所爭先收藏。
所以說,這種香合,絕對算是出口外銷瓷之中的精品。
“香合”一詞,源自古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