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百萬件的瓷器,要是賣出去,就當真是發了財。

但邁克哈徹並不這麼想,他沒想過會撈出這麼多。

“物以稀為貴”,東西一多,就不值錢了。

為了獲得更高的利益,他將65萬件瓷器砸碎,僅僅保留23.9萬件青花瓷器。

因為在瓷器中,青花瓷一般是最值錢的。

當然,這是這些外國白條們的想法,他們根本就不知道,真正的物以稀為貴,不是數量最多的青花瓷。

所以,在剩下的65萬件文物中,他們不管是否有價值,更不管它的製造工藝,或是文物身上的歷史,統統都被砸碎了。

這件事情成為了我國考古歷史上的傷疤,而僅僅是剩下的二十多萬件青花瓷,也已經讓邁克哈徹獲利數億元。

這肯定是國考古的恥辱和傷痛,但是在那個年代,我們無可奈何。

沉船是在南海打撈的,按照國際規定,這本應該是我國所有。

但是,哈徹將船和瓷器拖到了公海,說是在公海上打撈的。

一年以後,沉船因為無人認領,被判定為哈徹所有。

就這樣,當年就算是我們國內的專家即使有心,也無力追回這些文物了。

從此以後,他就像是在南海紮了根似的。

有了錢,就能夠聘請更專業的打撈人員,購買更專業的打撈裝置。

而為了找到我國古代沉船的位置,他也翻遍了我國的古籍。

1999年,他又在印尼海域發現了我國沉船“泰興號”。

他花費大量的資金,將其從印尼海底撈出,一下子又獲得了巨大的利益。

200年前,一艘滿載香料、絲綢、茶葉、瓷器和2000餘名乘客的我國巨型三梔帆船“泰興”號,從胡建廈港啟航。

這艘船是駛往東南亞巴達維亞,但卻不幸在印尼觸礁沉沒,造成1600餘人遇難。

這一次的傷亡,就超過“泰坦尼克”號,被稱為“東方泰坦尼克”號。

1999年沉船被打撈出水,出水瓷器超過35萬件,轟動世界。

遺憾的是這些瓷器流散在世界各地,國內罕有收藏。

陳文哲之所以知道,是因為泰興號沉船出水的文物,展出過。

那一次展覽是國內首次“泰興”號沉船主題大型展覽,展出400餘件沉船出水器物,呈現了“泰興”號出水德化窯瓷器的基本面貌。

而那一手“泰興”號,才是目前海洋考古中發現的最大華國木帆船,也是打撈完整文物最多的沉船。

可惜發現它的時機不對,若是換到現在這個年代,哈徹在我們這裡,肯定一點好處都拿不到,但我們又能怎麼樣呢?

那時候的我們,貧困,落後!

而今天我們成為了一個大國,再也不會受人欺負了。

所以,陳文哲打算就從現在做起。

既然遇到了哈徹的船隊,怎麼也要搞他一下子。

就算這裡沒有了沉船,遇到了,陳文哲也想找一下他的麻煩。

更何況,哈徹船隊那邊,好像有所收穫,主要是這片海域中的沉船,真的不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