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是其內的一些特殊品種,又需要獨自挑選出來,首先脫鹽處理。

像是青釉葫蘆瓶、青花釉裡紅山水人物紋盤、青花四開光戲曲人物圖蓋罐、外醬釉內青花碗、青花開光人物紋高足蓋杯,這些,每一件都是精品。

挑挑揀揀,很快陳文哲就挑選出來200多件瓶、盤、碗、杯、罐等,日用及觀賞器。

這麼多瓷器,每一件都造型獨特多樣,花卉、人物、動物形象逼真,紋飾以及胎釉豐富多彩。

除此之外的瓷器,就要普通的多。

可以說一面是真品瓷器,另外一方面,出水瓷器中的50%,就質量平平。

其中包括一座歐洲人不可能會欣賞的觀音像,這可就太有意思了。

有鑑於此,陳文哲都能推測出來,船上的瓷器或許並非銷往單一地區。

精美的克拉克瓷應該是銷往歐洲,質量一般的瓷器則可能有一部分銷在東南亞,還有一部分是送往非洲或者是美洲的。

對於水下尋寶來說,這都是小事,畢竟破解謎題應該是國家考古隊的事情。

到此,這艘沉船的發掘工作,已經階段性結束。

即除沉船本身的打撈之外,攝影、攝像、測繪等調查工作和打撈、保護、清理等文物的打撈工作,已經全部完成。

之所以做這些,絕對是因為陳文哲現在也有一家龐大的博物館,而這些資料,也是可以放在博物館中展出的。

如果同時配套展出打撈出水的瓷器,那效果肯定更好。

現在陳文哲能夠確定的是,這艘沉船不是尖底的“福船”,即明清兩代的福建一帶所造船隻。

那麼這艘船,應該就是歐洲製造的帆船。

還有,除了打撈上來到出瓷器,在發掘瓷器的過程當中,另外還有一些發現。

這些發現暫時看起來還沒有太大價值,但是陳文哲還是好好的儲存了起來。

比如在船艙中發現的4件日常小器物,分別為一個殘留部分墨跡的,不及巴掌大的小石硯。

發現這些東西都是十分偶然的,如果不是破拆整個船體,肯定是發現不了。

除了這塊小石硯之外,其他的一些東西也十分特殊,比如一個小羅漢凋像、一個陶製的龍頭以及一枚銅錢。

這些東西,如果是考古,也許就顯得十分重要。

因為考古如破桉,文物如物證,其價值雖然一時很難判斷,但是隻要有發現,就是收穫。

也許這些東西,現在看著沒用,但是或許會有顯現其重要性的一天。

最沒有疑問的一點是,沉船本身的打撈,已經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。

按照操作規程,高啟靜的手下隊員們,本該給它的每個部件編號,以便打撈後重新組裝、恢復原貌。

不過由於盜撈造成的破壞,船體嚴重損壞,準確地進行編號已無可能。

主要是沉船上,有些部位已經七零八落。

當然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透過這些七零八落的船體碎片,陳文哲可以尋找到另外的瓷器。

畢竟當時在這片水域之中打撈上來的,不止是清代的瓷器,還有明代的瓷器。

這才是陳文哲一直在研究那些沉船碎片的原因,而這些研究下來,他還真就有了收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