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撈瓷的數量很多,但是市場更大,所以鑑定海撈瓷,也開始變得重要。

當然,海撈瓷的鑑定還是比較容易的,之前陳文哲已經說過一些。

“海撈瓷”是沉入海底,已有千百年的陶瓷器。

由於發生沉船時,會造成部份器物傾出船艙,散落於沙泥上面,所以特徵十分明顯。

海難發生之時,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。

比如部份貨物,會成堆整件的,漸漸被埋入沙泥之中。

這樣就造成,海撈瓷出現二種狀況。

第一種就是,散落在泥沙上面的器物。

它們被海里的暗流淘來淘去,器物的釉表層,因暗流及泥沙的長期沖刷摩擦,會導致釉層的磨損和破壞。

第二種就是器物成堆、整件被埋入泥沙下的。

這些瓷器,相對能儲存得比較完整。

但由於在海底中浸泡千百年,鹽的成份對釉和胎同樣會造腐蝕,出現釉光暗淡,胎釉形成一體的狀況。

如何對它們進行鑑定呢?必須根據器物年代、窯口的實際狀況進行分析。

因為年代的長或短,海水深與淺,海域含鹽成份,海底的沙或泥等原因,都會造成器物出水時的不一樣。

但“海撈瓷”有一個共***物都曾在海水中沉睡了千百年。

由於被海水侵蝕,胎釉的表層,都會形成一層自然均勻的年代風化層,也即是包漿。

如果是清康雍乾三代“海撈瓷”,鑑定更加簡單。

那麼為什麼要說清三代的出口瓷呢?因為陳文哲在一堆假海撈瓷之中,還發現了一件髮色翠藍,十分漂亮的瓷器。

這種瓷器,他一看就知道是一件翠毛藍。

放在手中,稍微打量,陳文哲就知道,這是一件康熙翠毛藍山水人物瓶。

再看其上山水人物,很明顯不是普通人能夠畫出來的。

這一點更是容易鑑定,因為康熙官窯器的畫工,現代人很難仿製到那種水平。

清三代的外銷瓷,以釉下青花器為主,器物的紋飾以山水人物、花鳥、纏枝花和外商指定的畫法等紋飾為主。

凡用斜線分格子的畫面白線,都是用竹刀在胎體上劃分格線,再在格內畫紋飾,上釉燒成後,白線用手摸能明顯感覺下凹狀況。

凡用直線分格子的畫面白線,是用筆分格線的,用手摸無下凹感覺。

康熙的器物,胎腳呈臺階級狀。

雍正的器物胎體堅緻較薄,胎腳呈泥鰍背。

乾隆的器物胎體較厚,胎腳呈泥鰍背。

清三代的外銷瓷,青花髮色有深有淺,有灰有豔。

但由於當時的匠工水平高超,從畫面能感覺所有的繪畫立體感很強,分水技法高超。

現代仿製品的繪畫技法,根本無法達到當時的境界。

所以,陳文哲手中的這件翠毛藍,只是看其上的山水和人物,就知道不可能是現代仿品。

既然不是仿品,那就是真品。

而出現在一堆假海撈瓷之中的翠毛藍,怎麼想怎麼感覺奇怪。

“難道這一件還真是海撈瓷?如果是真的,那當年在船上得經過多麼慎重的保護?”

發現了一件康熙翠毛藍,陳文哲十分高興,但是,這一件瓷器怎麼出現在這裡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