碗沿兒和碗底兒是焊在一起的,然後再焊到作品上。

嵌石料倒不是很難,只要把石料放進石碗裡,然後用力將石碗的邊緣向中間按壓,固定住石料就可以了。

行話叫“扣邊兒”,這時候就看出石碗的重要了,大了進不去,小了嵌不牢。

有經驗的工人制成的石碗,會恰到好處地把石料包住。

包邊兒鑲通常用於普通石料,象鑽石、紅寶石等小巧珍貴的石料,如果裝進石碗,會損失原有的魅力。

這時就需要傳統的鏟釘兒鑲了,鏟釘兒鑲是將石料直接嵌在作品上,所以需要打眼兒。

先要根據寶石的大小,挑選鑽頭。

不過,畢竟沒有和石料大小完全一致的鑽頭。

所以,在打眼後,還要用銑刀,進行最後的修補。

花絲為骨,鑲嵌作飾。

可以說花絲與鑲嵌相得益彰,它們共同演繹著“燕京八絕”的精妙之處。

而想要做到這一切,都有一個基礎,花絲鑲嵌的基礎就是花絲。

花絲拉制前,要將銀條放在軋條機上反覆壓制。

直到成為粗細合適的方條狀後,才能開始正式的拉絲。

手工拉絲是幾百年延續下來的傳統,也叫拔絲。

拉絲板是專用的拉絲工具,上面由粗到細排列著四五十個不同直徑的眼孔。

眼孔一般用合金和鑽石製成,最小的細過髮絲。

在將粗絲拉細的過程中,必須有大到小依次透過每個眼孔,不能跳過。

有時需要經過十幾次拉制,才能得到所需的細絲。

最初拉制的銀絲表面粗糙,要費很大力氣,經過幾次拉制後才逐漸變得光滑。

拉絲,也是花絲鑲嵌的前期準備工作。

不同型號的花絲,都是師傅從拉絲板中,一條條拉制出來的。

拉絲板的眼孔,通常是用合金和鑽石製成。

最小的眼孔,比頭髮絲還要細。

最大的直徑4毫米,最小的直徑只有0.2毫米。

從拉絲板中拉出來的單根絲,在行內被稱為“素絲”。

需要兩股或兩股以上的絲,透過搓製成為各種帶花紋的絲,才可以使用。

這也就是“花絲”之名的由來。

最常見的花絲,是由兩三根素絲搓成的。

這是最簡單、最基本的樣式。

更復雜的花絲還有拱線、竹節絲、螺絲、碼絲、麥穗絲、鳳眼絲、麻花絲、小辮絲等林林總總近20種。

掐絲手藝就是純手工製作,就是用鑷子或鉗子,將花絲掐成各種紋樣的工藝,粘焊在器物上。

掐絲工藝是花絲鑲嵌工藝中的基本功,也是最難掌握的技術。

整個花絲工藝當中,只是一根絲的工藝。

而只要把它玩明白了,就能做出無數精美的飾品。

所以,這一根絲就不簡單,製作工藝有拉絲、掐絲、填絲、焊接、攢、堆壘、編織。

70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