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經明清,掐絲琺琅畫製作藝人,代代口授相傳,直至傳承至今天。

以前,掐絲琺琅多用於器物上,而隨著技藝的精進,演變出不同的製作方法。

其中一種,與書畫相結合的平面掐絲琺琅釉彩藝術,也正悄然而生。

這種藝術被稱為掐絲琺琅釉彩畫,就是景泰藍畫。

掐絲琺琅畫,它是將琺琅技法移植到畫板上的特種繪畫藝術形式。

其主要材質,為仿金絲和琺琅釉料。

這種藝術形式,不僅突破了景泰藍只能附著於銅胎的限制,而且將琺琅技藝,拓展於平面載體,並使其產生立體效果。

它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、收藏價值和人文價值。

掐絲琺琅畫其核心工序,是掐絲和點藍。

在依照明清皇庭古法手工製作的基礎上,融合了現代油畫、彩嵌等中西方表現技法。

取材合金絲,及天然礦物寶石粉末,純手工製作。

經設計,描圖,掐絲,點藍,封面等上百道繁複工序,製作而成。

掐絲琺琅畫製作技藝,源自享譽中外的“燕京八絕”中的景泰藍和花絲鑲嵌兩大工藝。

要知道燕京八絕可不簡單,都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。

在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,“燕京八絕”是知曉度頗高的絕技。

它指的是隨清王朝落幕,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工匠散落民間,逐漸形成的八種絕技。

包括金漆鑲嵌、花絲鑲嵌、景泰藍、牙雕、玉雕、雕漆、京繡、宮毯在內的8種絕技。

其中陳文哲之前設略過的技藝,也就是玉雕,其他都是懂點皮毛。

這一次,他也算是接著研究景泰藍工藝,或者說是研究掐絲琺琅工藝,從而學習一下這出自宮廷的八種絕技。

想要學習這種技術也不難,因為現在有人把匯聚八種聚集的重器,齊聚一堂。

最最重要的是,隋侯之珠內部,有著詳細的記載。

這些用料不菲、工藝繁雜細膩、華美異常的宮廷重器,就齊聚於燕京八絕博物館。

燕京八絕,可以說是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,開創了中華傳統工藝新的高峰,並逐漸形成了“京作”宮廷藝術特色。

2010年,燕京八絕八大技藝傳承人首度攜手,在位於sjs區的千年古剎承恩寺,建立了“燕京八絕藝術館”。

2020年藝術館升級為“燕京八絕博物館”,並於2021年正式對社會開放。

這家非遺主題博物館,館藏的有四百餘件(套)“燕京八絕”的木雕、根雕等藝術精品。
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博物館秉承非遺“活態傳承”的理念,基於打造“當代造辦處”的戰略構想,逐步建設燕京八絕大師工作室叢集。

他們融合皇家建築之美,和燕京八絕宮廷技藝之絕,打造集中展示國家級非遺專案“燕京八絕”的高階平臺。

如果是普通人,看到這些集合在一起的大師工作,也就是看個熱鬧。

但是,落在隋侯之珠眼中,情況就不同了,它能夠透過回溯,把所有絕技,全部從頭到尾,都記錄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