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想要調配出十九種之多的雍正琺琅彩料,也是不容易的。

琺琅又稱“拂郎”、“佛郎”、“發藍”,發音相近,都是對一種人為加工而成的玻化物質的稱謂。

它以天然長石、石英等礦物質為主要原料。

之後加入純鹼、硼砂等化合物作助熔劑。

再加入氧化鈦、氧化銻、氟化物等作乳濁劑。

最後新增氧化銅、氧化鈷、氧化鐵、氧化錳、氧化銻等金屬氧化物,作著色劑。

經過粉碎、混合、煅燒、熔融後,傾入水中急冷得到琺琅熔塊,再經粉碎、細磨得到琺琅粉。

將琺琅粉調和後,塗施在金、銀、銅等金屬器上,經焙燒,便成為金屬胎琺琅。

若以玻璃為胎,則稱為玻璃胎琺琅;

以瓷器為胎者,則稱瓷胎琺琅。

這還只是琺琅料,製作一件琺琅彩瓷,就算只是一件小碗,該有的程式,一道也不能節省。

比如製作一件小碗,先要煉製胎泥,之後是拉胚、涼胚、利胚,之後才是上彩!

整個工序,首先是把黃色的泥坯,放在所謂利坯車上,然後坐在車上,用專門工具使器物表面光潔。

需要形體連貫、一致,而使泥坯陳顯出皓白的顏色。

這是陶瓷成型中極為重要的工序,最終確定著器物的形狀。

景鎮瓷製造講究,需要內外修坯。

利坯不僅為需要熟識泥料效能,器物造型的直、曲線變化,燒成時各部位留泥、收縮情況,都需要清楚、把握住。

像是製作琺琅彩瓷的器胚,還要首先學會磨製種類,熟悉十多首繁多的鐵質利坯工具。

完成以上工序後,就是第一次入窯,溫度是八百度。

出窯之後,開始繼續製作,此時需要勾線,採用自己需要的顏色。

其次是分水,描繪好輪廓色彩,採用主色調分水。

完成這兩個步驟,進行第二次的入窯燒製,溫度需要達到一千三百八十度。

將燒製過一次的顏料固定,後再用生料勾線。

第三次入窯燒製,溫度八百六十度。

第三次燒製後,還有一道工藝叫采色!

采色其實就是分染,用料筆蘸豔黑色,乾淨的白雲筆蘸少量樟腦油,料筆在所需分染的圖案範圍內著色以後,再用白雲筆顏料洗染開,形成色彩由濃到淡的漸變效果。

這就是最簡單的采色,琺琅彩上的采色,使用的顏色就多了的,但是其也是在白胎上作畫。

采色後,進入第四瓷入窯燒製,採用八百二十度。

最後一步採金,之後是第五次入窯,溫度八百度!

這一次燒製完成,出窯無瑕疵,才算是完成一件作品!

琺琅彩,手工製作工序,製作繁雜。

描繪時出錯,將重新制作!

70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