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不斷發展中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,從而具有了獨特的價值地位。

就是這麼一種技法,卻可以用簡單的一種青花髮色,表現出來。

從此可以想像出來,當時意外燒製出翠毛藍之後的那種欣喜。

只是使用一種顏色,透過髮色,就能夠表現出複雜的國畫意境,這還不能讓人驚喜?

寥寥幾筆彩繪,就可以表現出國畫山水、人物意境,這肯定讓人驚喜。

但是這一切,肯定都離不開呈色劑。

不能特殊的呈色,青花還是那個青花,怎麼可能成為翠毛藍?

所以青花常有,而翠毛藍狀態的青花,卻是不常見。

翠毛藍的呈色劑,肯定隱藏在青料之中,而翠毛藍的製作,離不開明珠料。

現在都知道翠毛藍,是選用上等的雲南珠明料,經過仔細篩選、淘煉得出。

一般珠明料的髮色,都可以穩定呈現出寶石藍的顏色。

但是否可以燒出翠毛藍,真是要靠運氣。

只不過有一些規律,還是被總結了出來。

也就是在合適的明珠料的基礎之上,透過高溫、燒飛,才能意外得到滿意的作品。

在這個過程當中,翠毛藍的燒造,完全不是人工可以控制的。

所有專業燒製翠毛藍的窯口都知道,翠毛藍是窯溫較高時“燒飛”了的結果。

但同樣的溫度,重複實驗,卻無法得到前一次相同的結果。

所以說瓷器燒造,有時候就是靠運氣。

但是這種運氣,經過現代科學的手段研究,往往會變成必然。

而要想燒製翠毛藍,首先要會燒製寶石藍。

因為寶石藍與翠毛藍是如此緊密和承繼的關係,所以在燒成實物中,兩者也往往不能截然分開。

有些寶石藍的器物上,區域性會有翠毛藍的效果。

在公認的翠毛藍的器物上,也有些地方燒的不夠翠毛藍,而是呈現了寶石藍的樣子。

那麼怎麼燒製寶石藍瓷器?

要知道,如果沒有意外出現的翠毛藍,就算是寶石藍瓷器,也是瓷器中的高檔貨,當之無愧的珍寶。

當然,要燒製出經典瓷器,肯定要有一個安定的環境,而康熙時期,就滿足一切的條件。

清初期,經歷順治時期的過度,到康熙年間中央政權已經穩定。

社會經濟恢復發展,逐漸呈現出全面繁榮景象。

清政府為了安撫民心,出臺了很多新政策。

尤其是廢除了明代以來的“匠籍”制度,相對的減輕了對農民和手工業工匠的約束。

這種鬆散的社會環境,讓匠戶解放,從而讓瓷器的生產、發展,有了一個爆發期!

70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