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葉自然翻轉形象多樣而統一,填補底紋空隙。

花莖柔美彎曲,主幹隱沒於花葉間。

織金錦中的牡丹紋,佈局緊密,露底色較少。

織錦、刺繡表現的牡丹紋,保留南宋時期疏朗的構圖形式,露底色較多。

元代纏枝牡丹紋的流行,一方面源於中原文化的基礎。

如:唐宋寫實花鳥畫的發展,以及宋代花卉紋樣發展。

如“一年景”紋樣題材流行的影響;

另一方面,也不能忽視元代具有的滿、繁、密風格的尹蘭裝飾藝術風格的影響,這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流行裝飾題材。

經過宋代的發展,元代除了廣泛應用的牡丹紋,其次就是蓮花紋。

經宋代寫實繪畫風格的影響,蓮花紋形態自然多樣。

這一點跟牡丹紋有一拼,甚至在後世能夠超過牡丹紋。

比蓮花紋中也有折枝花、纏枝花及條形邊飾。

形象以寫實表現手法,表現半側面花頭、正側面花頭。

花葉有蓮葉,及掌狀蓮花葉兩種造型。

蓮花由於與“連”諧音,與其他動植物、人物組合成為表現不同吉祥寓意的元素。

現在陳文哲是在研究牡丹紋,就不會再分心研究蓮花紋。

他只能等有機會,就會從古到今,再次系統的研究這一種紋飾。

此時還是做元青花牡丹紋器最重要,畢竟現在他正在研究元青花,也有著合適的材料。

不得不說,只要肯花錢,就沒有買不到的東西。

剛開始他買到的泥料、釉料和高嶺土,還跟當年元明兩朝使用的麻倉土、蘇麻離青,有著很大的區別。

可是,隨著時間的推移,也許是花費的資金已經到位,後來買到的原材料,已經十分接近當年元明兩朝開採的高嶺土了。

雖然還不是麻倉土,但是稍微處理一下,甚至都不用改變古法工藝,就可以得到完美的麻倉土。

蘇麻離青就更不用說了,這種東西之前說過,原來在國內絕跡,只不過是因為歷史的侷限性。

在古代那個時期,就算是國家跟國家之間,交流都十分困難。

但是現在呢?只要肯花錢,還能找不到?

其實這種鈷料的產地,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。

當地村民們認為,這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,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。

另一種說法是,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,是英文smalt的譯音,意為一種藍玻璃。

明代永樂年間,鄭和七次下西洋,從尹拉克薩馬拉地區,帶回一批“蘇麻離青”料。

明萬曆十九年(1591)《事物紺珠》“永樂宣德窯”條記載:“二窯皆內府燒造,以棕眼甜白為常,以蘇麻離青為飾,以鮮紅為寶。”

蘇麻離青屬低錳高鐵類鈷料,青花呈色濃重青翠,色性安定。

因為蘇麻離青含鐵高,而含錳量低,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,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豔色澤。

當然,同時還會出現銀黑色四氧化三鐵結晶斑,即“鐵鏽斑痕”,俗稱“錫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