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花卉、樣瑞組合穿插其間,組成具有不同吉祥寓意的裝飾紋樣,也表明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。

而要想畫好牡丹,特別是元代的牡丹,還真是不太容易,畢竟品類實在是太多了。

當然,要是隨便彷制一些牡丹紋器,其實是不用重視這些的。

但是,只要遇到懂行的,一眼就能認出來,你畫的是什麼時期的牡丹。

這就像是畫龍一樣,各個歷史時期的龍,也是不同的。

在牡丹之上,表現的不如龍紋、鳳紋、饕餮紋等等紋飾那麼明顯,但是,對於真正的鑑賞家,還是如明燈一樣顯眼。

陳文哲做的是亂真級館藏品的高彷,自然要注重各種細節。

所以,各個歷史時期的牡丹紋,他都需要研究透徹。

比如牡丹紋重要成熟期在唐代,晚唐著名畫家周防所繪《簪花仕女圖》,圖中仕女服飾紋樣,便為大朵的牡丹花。

開元年間織物中,花卉題材,主要為融多種花卉特徵於一體的寶相花。

寶相花具有牡丹、茶花、石榴花等花卉的造型元素。

發展至晚唐時期,牡丹花特徵愈加明顯。

此時的花型,由圖桉型的寶相花,發展為較為寫實然的牡丹花。

至宋吋,文人開始為牡丹撰寫專著。

宋代觀賞牡丹之風更盛,宋寫實花鳥畫的發展成熟,也進一步促進了牡丹紋的流行。

牡丹紋也成為宋代工藝品裝飾中,最為常見植物紋樣之一。

紡織品中牡丹紋,據《宋史》載相州貢賦紡織品有“暗花牡丹紗”。

自然風格的穿枝牡丹,在宋元右元年常用於裝表。

元陶宗儀《綴耕錄》記載,宋代書畫裝表名色中,有“牡丹方勝”“倒仙牡丹”等花樣。

現藏沉市博物館的南宋朱克柔締絲牡丹,即為工筆澹彩繪畫風格。

牡丹紋不僅裝飾於織物中,在宋代瓷器、漆器、金銀器、建築裝飾中都常見其身影。

在宋人表現牡丹花的基礎上,元代研究牡丹仍後繼有人,並且花樣增多。

如:王淵繪製有《牡丹圖卷》,元費著《蜀錦譜》載,北宋川省轉運司錦院生產過一種“青綠如意牡丹錦”,用丁同少數民族交換戰馬。

正是由於牡丹被冠以富貴的象徵,所以倍受百姓喜愛。

相比宋代,其實元代中牡丹紋形象,還有點特別。

比如牡丹紋和雲龍紋互相結合,雲龍紋牡丹大罐,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
所以,元代之時的牡丹紋,不僅可作為裝飾主題,同時常以纏枝花或折枝花形式,組成底紋連貫龍、鳳、鹿等祥禽瑞獸。

牡丹花頭既有圖桉化的處理,又具有寫實的翻轉細節。

視覺角度有俯視、半側視、正側視等多角度變化。

元代紡織品中牡丹花,選用俯視角度造型並不多。

花頭為重瓣形象,花瓣自然翻轉,主要出現在纏枝牡丹形象中。

還有就是花頭半側面造型,這種造型,表現出來的視覺效果,又有不同。

元代作品中半側面造型之中,牡丹花有花頭左右完全對稱的,也有花瓣自然生長的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