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二元配方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一般我們說的瓷土,是指粉碎瓷石所得之土,或人工配製成的制瓷原料。
而這種瓷土,都是由高嶺土、石英、長石等組成,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和氧化鋁。
其中高嶺土,是一種以高嶺石為主要成分的黏土。
因其可塑性差、熔點高,所以單純用高嶺土是不能製成瓷器的,須摻入其他原料。
就是因為摻入了瓷石,才能讓瓷器燒製的更加堅硬。
所以低溫釉瓷器和高溫釉瓷器的質地不同,高溫釉瓷器更硬,所以陶瓷敲打的聲音也不同。
高溫釉的瓷器敲打出的聲音更為清脆,低溫釉的瓷器敲打的聲音則相對沉悶。
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陶瓷本身的質地不同造成的,高溫釉的瓷器硬度,比低溫釉的瓷器更為堅固,低溫釉的瓷器則更易碎。
這一切的不同,其實從陶瓷的發展史就能看出來。
早期的原始先民在製陶時,只是將隨手可及的黃土攪合成泥,然後燒製出簡單的陶器。
之後,隨著生產與生活實踐的發展,先民們學會了有選擇性地使用土料。
用淘洗過的土料做成細泥陶器,如盤、碗等食具。
以摻加沙礫的土料做成夾砂陶器,如罐等大型容器。
至商周時期,隨著陶匠們對各種土料的認識日益加深。
此時人們發現,使用高嶺土燒製的陶器質地緊密,胎體堅硬,吸水率低,實用性大大增強。
再後來,人們無意中發現用高嶺土製作的陶器,在入窯燒製後,器壁上有一些閃亮的東西。
經過反覆觀察,這些閃亮的東西,來自燒窯用的草木燃料其灰塵落在陶坯上所形成。
於是,人們把草木灰與水調和成漿狀,塗刷在陶坯表面。
經燒製後,陶器器表有了一層光亮的玻璃質,人們稱其為“釉”。
高嶺土+釉+高溫燒製,等於華夏最早的“瓷器”。
所以,華夏瓷器就這樣誕生了。
時間上,不晚於商周時期。
由於這時的“瓷器”,與後來真正的瓷器,在品質上還有差距,因此學界將其稱為“原始瓷”。
原始瓷由陶器發展而來,由於它與陶器在品質、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,因此一經問世便受到了青睞。
原始瓷與陶器的主要區別有兩點,第一點就是材料不同。
原始瓷使用高嶺土(瓷土),其可塑性遠高於普通陶器所使用的陶土。
因此它可以塑造出更多、更實用的器形。
就像白麵與玉米麵,白麵能夠做出形如小鳥、小豬、小狗等多種造型的麵點。
而玉米麵所能做的造型就少得多,因為其本身的“筋道”(可塑性)不如麵粉。
再就是質地不同,高嶺土因本身所含氧化矽與氧化鋁的含量較普通黏土要高,因此其胚體的耐高溫能力也較後者高。
較高的燒結溫度使其質地堅硬、胎體緊密、吸水率低,實用性更強。
可以說,我國就是世界上,最最早使用高嶺土的國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