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二百章名傳千古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清三代的仿定窯,在胎骨上,雖然模仿宋定窯胎體較軟的情況,但是出現了雖軟但不堅質;
在釉飾上,雖然色調與光潤程度與宋定窯接近,但是沒有淚痕和芒口現象;
在紋飾上,仿製宋定窯的刻劃花和印花,但是圖案發生了變化。
宋器多見植物和飛禽,清三代仿多見吉祥寓意的紋飾。
清代中後期仿定窯,僅見於嘉慶、道光時期。
嘉慶仿定釉,比較偏白,特別是釉面有典型的波浪釉,很容易識別。
道光仿定釉,釉色白潤,與宋定窯差別很大。
可以說,作為官方仿古瓷,自信還是有的,他們仿古卻不墨守成規,防出了自己的特色。
這就是陳文哲值得學習的,而到了民國時期,應該就會進入百家爭鳴時代。
民國時期,仿古瓷的大師比比皆是。
所以,民國仿定窯是真不少。
民國仿定窯主要是仿定窯碗盤,因為只有碗盤才具有芒口、淚痕、竹絲刷紋三大特徵。
文獻記載常以是否有淚痕為鑑定要點,但定窯施釉薄的,卻沒有這種現象。
所謂竹絲刷紋也只有盤碗瓶等圓器外壁才有,並不明顯,而對於不能一次成型的琢器,則不適用。
民國仿定窯的主要目的,是謀取暴利。
要仿就仿不容易引起爭議的品種,瓶等其它器物製作複雜,又沒有芒口現象,很難去騙似懂非懂的人。
要真仿,屬於吃力不討好,因為很可能因為器物無芒口,而讓仿製者白辛苦。
當然,仿的再好,破綻也不會少。
民國仿定窯的作品,主要有兩個破綻。
第一是芒口處刷以黃色,不像宋定窯那種淺灰色;
第二是底中心有一個小孔,而宋定窯卻沒有。
這一次,陳文哲可以說是把定窯的製作,從頭捋了一遍。
最後,他要製作的時候,肯定要對準最珍貴的一批定窯作品。
那麼定窯最出名的出了白釉、黑釉,還有什麼特別的?
肯定是金裝定器啊!這個很多外行人都知道的名瓷(詞),陳文哲肯定不會忘了。
他之前為什麼特別注意金彩工藝,主要還是因為金裝定器之中,也有金彩的功勞。
宋代定窯白瓷,有鑲金口、銀口或銅口的裝飾方法,史稱“金裝定器”,又稱“芒口金裝”、“鑲口”。
金,包括金、銀、銅等貴金屬,而非特指黃金。
描金瓷器在定窯之中,也是極為稀少的。
陳文哲知道的,也就故宮收藏有三件,霓虹收藏也有數件。
這應該是定窯早期的產物,所謂金裝定器,或者就是指此類描金器。
而金口,銀口則指的是以金銀鑲嵌芒口的定窯瓷器。
定瓷之芒口,的確引起皇室階層及社會消費者非議。
但定窯並未因此而改變這種歷經千辛萬苦才獲得的工藝成果,而是以芒口鑲金、鑲銀、鑲銅,再次走向市場並復入皇室,引起皇室的珍重。
芒口是缺陷,但是有著鑲金、鑲銀的金裝定器,卻可以彌補這種缺陷,甚至是讓這些瓷器更上一層樓。
如果是白瓷,樸素的白瓷,加上黃金,讓這種簡潔之中有著奢華的工藝作品,變得更加顯眼,更加璀璨。
只不過,想要鑲金,成為金裝定器,普通定窯器肯定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