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時的朵雲與元代完全不一樣,元代的是一頭一尾,而永宣時是一頭三尾或四尾;

元代的雲尾顯得瘦而長,永宣時的雲尾顯得肥而短。

所以,在鑑定時略加留意,就不難分辨清楚。

永宣時的龍紋,從造型到描畫,都是成功的藝術佳作;

龍的身體“左盤右蹙如驚電”,這是兇猛、神威的體現。

到明代中期,即成化、弘治、正德時期,龍紋又有所不同。

永宣時的張牙舞爪、威猛的龍少見了,常見一種閉嘴龍,多在花間、蓮池、海水中出現,或者是彩雲龍紋。

除了閉嘴龍,也有少量張口龍、螭龍。

這時龍紋的特徵也很明顯,閉嘴的龍首呈扁長方形,上唇鼻處凸起,呈如意狀。

鼻端和眼眉有對稱毛上豎著,頭毛束成疏發或成蓬狀,也向上衝,幾乎和首垂直成90°。

下唇須三條一束向前上衝,兩眼並列,圓睜平視。

龍爪五趾緊靠,成風車狀。

身上的鱗片,早期繪工精細,後期簡單粗糙。

這時期,還出現一種螭龍,也叫草尾龍。

身似獸體,腳有似獸足或鳥足兩種,張口伸舌,上顎長於下顎,上顎高高上翹且前卷,略似象鼻。

龍尾多開叉,似春草紋,口銜折枝蓮花一枝。

這種龍紋以後較為少見,僅見清康熙時有仿製品。

明代晚期的嘉靖、隆慶、萬曆時期,龍紋形式多樣,以游龍為多。

有相對而舞的,有正面張牙舞爪的,有兩龍爭珠的,有回首而望的,有龍鳳對舞的;

有的行於花間,有的舞於彩雲,有的遊於海濤之中。

此時的龍紋,分張口和閉嘴龍。

這時的龍紋已大不如前期,畫工簡單草率,有的龍鱗畫成簡單的網格紋,神氣也差;

有的顯得瘦弱,似失去了龍沖天入地、駕雲行海叱吒風雲的神威。

這時龍紋的特徵也很明顯,龍的頭部略圓,比前朝顯細,鬃毛成蓬(過去是疏發,毛有向上衝或向後斜上衝之勢。

上下顎較長,特別是上顎端肉發達,高高突起,呈如意狀,形如豬嘴,所以人稱“豬嘴龍”。

這時的龍,鼻翼的兩側長出對稱的長鬚,向上衝或向前衝。

兩眼並列,圓睜視前,眉毛繪成鋸齒狀或是並列對稱成束,像匕首狀前衝。

張口龍往往伸舌,舌短直成匕首狀,有的舌端微上彎。

龍爪五趾,像前朝繪成“風車”狀,往往是形似而無力。

在之後就是晚明的龍紋,其中的代表作為崇禎五彩龍紋盤。

這是崇禎時期少見的瓷器精品,更何況是一件五彩龍紋盤,這就更加少見。

因為到了崇禎時期,已經是晚的不能再晚的明末。

此時的龍紋,正如當時社會的政治、經濟衰退一樣,顯得蒼老、無力。

但是,從這件崇禎五彩龍紋盤中,還能看出不少細節。

70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