瓷器的發展,到了清代就不用說了,各種經典器型、釉色、工藝,更是層出不窮。

而十大經典器型當中,還有一種搖鈴尊。

這是清康熙年間的流行器式,其特點為小口,細長頸, 豐肩,弧形或筒式腹,淺圈足,平底。

這種瓶子因形似帶把的搖鈴而得名,以青花釉裡紅製品為多。

由於此類器型罕見,存世量稀少,歷來身價不菲, 只要出現就備受關注。

這樣的瓷器, 陳文哲怎麼也要藏一件, 所以做一件清康熙釉裡紅搖鈴尊,是必不可少的。

再就是貫耳瓶,這種瓶子也比較少見,但是架不住器型經典。

貫耳瓶是仿漢代投壺式樣,直頸較長,腹部扁圓,圈足,頸部兩側對稱,且貼著豎直的管狀貫耳。

哥窯、官窯、龍泉窯等多有燒製,清代亦有仿製。

這種瓶子,之前他修復龍泉窯瓷器的時候見過,只不過陳文哲沒有親自做過。

這一次遇到機會,自然要做一件,最起碼也要熟悉一下器型吧?

最重要的是,透過仿製這麼一種器型,他可以慢慢的熟悉一下哥窯,再試著做一下官窯的貫耳瓶。

至於龍泉窯的貫耳瓶, 就沒必要多做, 最多做一件就好。

龍泉青釉瓷器,他做的太多,現在他想做的瓷器更多,就沒必要重複多做。

當然,做一件看看他現在的成色,還是可以的。

畢竟很長時間沒有做龍泉青瓷了,也不知道他現在的手藝,能夠做出什麼樣的青翠如玉?

青翠如玉啊,這種效果的追求,他已經摸到極致的邊了吧?

陳文哲就這樣,一邊熟悉原來會做的瓷器品種,一邊摸索著學習製作新品種。

現在他做一種器型的瓷器,都是儘量的把他會做的釉色、工藝,都融入進去。

這樣下來,做任何一種瓷器的速度雖然不快,但是隻要做出來,就是一件合格的精品瓷器。

“咦?原來我居然從來沒有做過賞瓶?”

這一天, 陳文哲終於做到了十大經典瓷瓶當中的賞瓶。

賞瓶很有名, 但是他真要做了才發現, 他原來還真沒做過。

要說收藏圈最熟悉的一種經典瓷瓶, 肯定是賞瓶。

這種器型也是清代最流行,也是雍正一朝最新出現的一種造型。

其作用主要是作賞賜之用,其器型來源於玉壺春瓶。

傳世賞瓶形制基本相同,撇口,細長頸,肩部裝飾凸弦紋,圓腹,圈足。

只是看器型,真的跟玉壺春瓶相差不大,甚至剛開始賞瓶就是玉壺春瓶。

相傳有一次乾隆皇帝在飲酒時作詩說:一片兩片三四片,五片六片七八片,九片十片千萬片,下一句乾隆皇帝不知怎麼說了。

此時紀曉嵐接出了下一句:飛入蘆花皆不見。

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具,解了乾隆之難。

此時乾隆對紀曉嵐說,有賞!

就這樣,賞給了紀曉嵐一個賞瓶。

賞瓶,顧名思義就是皇帝賞給有功大臣的獎賞器物。

這種賞瓶,畫的是纏枝蓮,表示清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