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於哥窯是怎麼出現的,應該是因為瓷器得到世人的認可,最終在後人嘴中形成的,這可是很少見的一種現象。

更加準確的說,應該是在瓷器傳世的過程當中,因為同一批瓷器被人追捧,最終形成輿論, 這樣被眾人傳頌,最終在人們的口中形成了一座獨立的窯口。

所以剛開始燒製哥窯器的窯口,肯定是龍泉窯,也是因為這個,才會始終沒有發現哥窯的窯址。

也就是說,哥窯剛開始確實不是獨立窯口, 而是屬於龍泉窯的一部分。

只不過是因為製作的瓷器太過特殊,其生產的瓷器, 就被後世之人單獨拿出來,稱之為哥窯器,這麼一來哥窯器就出現了。

同時他的兄弟,也就成了弟窯。

這個過程肯定是漫長的,所以各種典級之中的記錄形成,也經歷了一百多年。

這麼算起來,哥窯和弟窯最早出現的時期,應該就是宋末元初,也可以說是南宋時期,甚至是元代。

因為當時這幾個朝代,是同時存在的。

有了這個結論,陳文哲的論文也算是完結。

當然,學術從來都是有爭議的。

而這,也是研究學術的樂趣所在。

在五大名窯中,由於燒造傳世哥窯的窯址,至今尚未發現,致使學術界對哥窯有諸多說法。

有的人認為它就是修內司官窯,有的人認為它是江浙的某一個窯等等。

今天我們就沒辦法去證實什麼, 就算是陳文哲他也只能來推斷,卻沒法言之鑿鑿的說他的結論就是事實。

因為這個窯址確實沒被找到,而哥窯它之所以神秘,也正因如此。

只不過,任何事情,隨著時間的推移,慢慢的都會讓昂事實的真像,浮出水面。

哥窯謎團,自然也不能例外,要不然陳文哲的結論,也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。

陳文哲能下這麼一個結論,肯定是有原因的。

因為在1932年,清朝善後委員會在清點故宮文物時,就發現一批從未見過的瓷器。

釉色以炒米黃、灰青、青黃為主,濃淡不一。

釉面上有大小不等的開片花紋,胎色有深褐、深灰、淺灰、土黃多種,胎體相對緻密。

這批瓷器,在清宮記載上,既沒有產地, 又沒有燒造時間記錄, 可把研究員為難壞了。

鑑於它們長得有點像文獻描述的哥窯, 就被標上了“哥窯”、“仿哥窯”、“宋哥窯”。

1936年,當時故宮瓷器專門委員郭葆昌,對宮中瓷器進行了再鑑定。

他結合乾隆詠哥窯的詩句,這批瓷器被定為宋哥窯。

1956年以來,龍泉地區多次進行考古挖掘,出土了一批黑胎青釉瓷,與文獻記載的哥窯特徵完全相符。

瓷器特徵與窯址,都有文獻記載,所以,專家們推測,哥窯的窯址很可能就在龍泉。

但是,經過對比發現,龍泉黑胎青瓷和故宮提供的樣本,胎釉的化學成分、紋片顏色、底足切削形式都不同,說明兩者不是同一種瓷器。

為了區別於明、清文獻中所記載的哥窯,故宮哥窯以及在上博、彎彎故宮所藏的少量類似瓷器,被學術界稱為“傳世哥窯”。

由於原來被認為哥窯的龍泉黑胎,開片瓷被認為是“龍泉仿官”和“龍泉官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