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又開創錦上添花剔刻技法,將洋彩的華貴絢麗臻於極致。

“洋彩”,就是唐英創新運用的名詞。

唐英之後,景鎮官窯再也無法燒出如乾隆早期的精美絕世之作。

那麼這批瓷器到底有多精美呢?就以器型簡單的一對“磁胎洋彩紅地團花山水湯水碗”來說。

這一對碗的外壁,有四團圓形開光處,分別以墨彩及彩繪畫四季山水人物。

這麼描述是不是過於簡單了?那就反襯一下。

因為乾隆對此類器物喜愛,就將其列為“乾清宮頭等”。

而被列為“乾清宮頭等”的,還有一件仿銅器造型的“磁胎洋彩瑞芝洋花蟬紋罇”。

著重說明一下,此器所用釉彩,至少在十五種以上。

還有,它也是監陶官唐英監製的。

當時僅製作兩件,是宮廷的藝術收藏重器。

在這裡也可以反正一下拍賣的那件瓷母,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它是真品?

問題就出在這裡,當時唐英燒製的肯定是一對,最少一對!

再加上工藝、特徵都對,還傳承有序,自然就會被認為是真品。

還是說回洋彩瓷,與其他品類瓷器不同,宮廷基本上是不用洋彩瓷器作為賞賜品。

一九二五年故宮博物院成立,清室善後委員會入宮清點文物時幾無一失。

最值得慶幸的是,這批磁胎洋彩大部分儲存完好,目前分藏兩岸故宮。

彎彎故宮博物院所藏乾隆朝琺琅彩系瓷器最多,多達五百件以上。

像這種半有景鎮,半有宮廷製作的瓷器,數量肯定不多。

流失在民間的,肯定更少,所以一些用到一些洋彩技法的瓷器,價值就會增高。

那麼這種瓷器,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呢?

這種工藝,遇到了就要學習,這是陳文哲的好習慣。

其實,這種新彩圖案技法的也不外乎那麼幾種,主要是彩、塗、勾、拍幾種。

“彩”是把圖案花紋體積、明暗、深淺、濃淡,用彩筆進行彩色。

“塗”主要是把花紋色塊塗平,“勾”主要是勾線。

“拍”整塊淡底色,用羊毫筆蘸老油把色塗平,用絲綿輕輕地拍,拍後使顏色均致而細嫩。

在陶瓷裝飾上,由於瓷器器型和瓷質的特點,加上需要大量複製生產,所以它設計起稿,往往直接在瓷上進行。

因為這樣更便於結合器型,來考慮畫面與人的視線關係,以及構圖上均衡、完整、節奏等藝術上的要求。

同時可以一個紋樣,翻拍到同樣器型上去,統一規格,便於大量複製生產。

所以在繪瓷前,必須要經過起圖、升圖、做圖、拍圖這幾個過程,然後才能在瓷上用顏色一致。

起圖,就是用淡黑水草擬出構思紋樣,就象用鉛筆在紙上起稿。

升圖是構思出來後,用濃墨在起好的淡墨水上勾一次。

升圖是去粗取精,把不要的線條刪去,對整個畫面的造型再做一次提煉,最後達到定稿的目的。

70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