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窯建盞始燒於唐末五代時期,興盛於兩宋及元初。

建盞被稱為瓷器中的“黑牡丹”,在宋朝的時代潮流以及審美下,被推上了至高無上的位置。

那個時期,上至王公貴族,下至販夫走卒,皆對建盞稱讚有加。

建盞以鐵胎傲然出世,變幻莫測的釉色卓越超群,然建盞的燒製,需經歷一段曲折。

從選礦到最後燒製完成,箇中艱辛非匠人不可體會。

常說燒製建盞13道工序,其實細分開來,建盞的燒製何止13道工序。

而完成這些工序,就一定能得到美麗的建盞嗎?

不盡然,因為建盞的美麗,完全是看窯變的好壞。

而窯變,就真的是看運氣,或者說是看臉!

當然,陳文哲燒製建盞,肯定是依靠技術。

而這種技術肯定不是來自他,而是來自隋侯之珠。

畢竟現代科技不是古代能比,加上從宋以來,已經有無數人研究建盞的燒製,所以陳文哲可以學習的技能有點多。

所以,就算不看錢,只是看技術,陳文哲也不能放過這種品類的燒製。

而真正想要燒製建盞,也不是那麼容易的。

幸虧在燒製薄胎瓷、蛋殼陶、流霞盞的時候,陳文哲就有所準備。

他早就提前下了單,從國內買到了合適的礦料。

不早準備不行,因為只要是精品瓷器,都需要特定的合格的原材料。

因為燒製建盞的瓷土,用幾種不同的土配製而成,一般最後的結果都是含鐵量很高,顏色深紅。

用這種胎土,再用超過1300攝氏度的高溫,燒製好的胎骨厚實堅硬,胎色深黑,叩之有金屬聲,因而有“鐵胎”之稱。

這是基礎,其實燒製建窯建盞,最終還是看燒窯,因為這是真正的入窯一色,出窯萬彩。

任何為人稱道的美麗背後,總是有不為人知的努力,建盞亦是如此。

建窯建盞的傳統手工技藝流程,大致要經過十三道工序。

這是說的大工序,按照普通工序來,應該是有二十多種,如果細分,可以說是四十二種。

既然要製作建盞,這些必然要了解。

只不過,在真正開始製作建盞之前,必然要先了解建盞的器型。

建盞的造型,不論大小,還是敞口、撇口、斂口、束口,都帶有一種自然輕和性。

它融合著地域的歷史傳統,也融合著人倫意識和文化心態。

如束口碗,敝沿束口、腹微弧,腹下內收,淺圈足。

外口沿以下約1—1.5厘米左右,向內束成一圈淺顯的凹槽。

這作用在於鬥茶時,既可掌握茶湯的份量,又可避免茶湯的外溢,所以該凹槽俗稱“注水線”。

此類碗腹較深,器形整體較飽滿,手感重。

建盞造型別致,邊薄底厚,胎骨厚重、堅硬,具有良好的保溫性和隔熱性。

建盞的傳統手工製作技術流程,把小工序也算上,細分下來有42道工序。

以手工拉胚成型、燒製難,是在特定的溫度和氣氛下燒成。

透過窯內燒製變化產生的結晶藝術釉,因燒製工藝獨特,燒成機率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