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指尖上的國潮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流霞盞是明代飲酒用盞之一,指文人相聚,吟詩流觴樂時小的小酒盞。
吳昊十九所制流霞盞,精瑩小巧,最負盛名。
《池北偶談》中有“浮樑流霞盞則昊十九,皆知名海內”的記載。
盞這個東西,陳文哲很少做, 雖然它器型十分簡單,但是真正想要做好並不容易。
盞是什麼?其實就是小杯子。
如:酒盞、茶盞、把盞。
最出名的盞,肯定是建盞,比如天目曜變建盞。
建盞,始於名窯林立的宋代,是建窯燒製的一款黑釉瓷器。
而流霞盞應該是紅釉瓷器, 號稱指尖上的國潮。
秋水如明眸流轉, 雀翎與落霞齊飛。
這說的就是流霞盞, 不過不是古代流霞盞,而是現代工藝複製出來的流霞盞。
它的全名應該叫:孔雀開屏秘釉流霞盞。
陳文哲是真沒想到,他學習一個明代的流霞盞的燒製工藝,居然又一次學到了現代工藝。
而且這一次的收穫更大,他不止是可以學到流霞盞的燒製工藝,居然還看到了完整的唐代秘色瓷的燒製工藝。
而這一切工藝,都出自景鎮的一位大師之手。
這一次他透過隋侯之珠內的資料庫,直接查詢到了流霞盞的製作工藝。
出乎他的意料之外,這份最高、最好、最頂級的工藝,居然也是現代人研究出來的。
而其中最頂級的藝術品代表作,就是孔雀開屏秘釉流霞盞。
它是由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鄧希平,花費23年時間研製成功。
這是一種集失傳千年的秘瓷技藝和失傳六百年的流霞盞技藝為一體,創新出現代顏色釉窯變作品。
什麼意思呢,就是失傳多年的唐代“秘瓷”燒製技術和明代“流霞瓷”燒製技術,結合在一起,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茶盞。
這意味著這款新瓷,融合了秘色瓷與流霞盞。
而各自最為引人稱頌的特徵,也完美保留了下來。
流霞盞的“晚霞飛度”的美麗釉紋, 秘色瓷的“無水現水”的神奇光效。
這兩種特點集合在一種瓷器之上,會達到一種什麼效果?會成為一種怎麼樣的美麗?
可以說,這一件秘釉流霞盞問世,是融匯法門寺“秘瓷”與吳昊十九“流霞盞”之精華。
它不僅復原了前人技藝,而且在藝術高度上,實現了超越與昇華。
這樣的作品,實在是太過特殊。
這件孔雀開屏秘釉流霞盞那鮮紅的釉面上,懸掛著完整的拋物線光面。
在光面上呈現出無數靈動的霞光,好像鮮紅的盞裡盛滿的噴湧泉水。
透過霞光,又見釉料高溫流動時,自然產生“孔雀開屏”的美麗花紋。
而這份孔雀開開屏畫面,是純正的鮮紅色,所以看著又似流霞,要不然也不可能叫流霞盞。
不管是流霞盞,還是秘色瓷,都不是普通之物。
而能夠複製出這兩份工藝的制瓷工匠,絕對是國內最頂級的工藝美術大師。
秘釉流霞盞這件作品,是2013年作者創作的秘釉瓷新產品,具有秘釉瓷的典型特徵。
釉面光亮無比,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釉面, 可見不斷移動的拋物線光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