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上,豇豆紅這種瓷器的製作時間短,所以傳世數量極少,歷來是收藏家搜獵的目標。

津城博物館收藏了一件康熙豇豆紅釉太白尊,其釉色紅綠相間,呈現出桃花春濃般的奇趣。

正如清人洪北江詩譽:“綠如春水初生日,紅似朝霞欲上時。”

傳世的豇豆紅以小件居多, 一般其器底都有“大清康熙年制”三行六字楷書官窯款,主要是康熙宮廷所用的文房用具。

雍正時雖有少量燒製,但釉色灰暗。

雍正後,就已很難見到了。

比較出名的豇豆紅瓷器,除了先前的康熙太白尊,還有就是一件筆洗。

那件豇豆紅釉洗, 也是清康熙時期的,&n,口徑8.2cm,&n。

最近做汝窯筆洗不少,現在再製作一件康熙豇豆紅筆洗,對於陳文哲來說,根本就是小菜一碟。

只不過,在施釉的時候,需要注意。

這件筆洗斂口,圈足。

裡施白釉,外施豇豆紅釉,有綠色苔點。

足底施白釉,書青花“大清康熙年制”三行六字楷書款。

因為豇豆紅釉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,用還原焰燒成,所以在清康熙時期,豇豆紅瓷器也是銅紅釉中的名貴品種。

其基本色調如成熟豇豆的紅色,但是,這是基本色。

製作出豇豆紅器胚之後, 入窯燒製的結果,卻不盡相同。

先前就提到過, 豇豆紅瓷器燒製成功之後, 其成品有高下之分。

這個高下之分就是用顏色來分辨,由於受燒成氣氛的影響,豇豆紅釉色千變萬化。

最終燒製出來之後,效果或好或壞。

好或者壞,肯定是以漂不漂亮來區分。

所以說,豇豆紅釉很難把控,它真的是出窯萬彩,真是千變萬化。

如果是像好的方向變化,一般有好幾種情況。

或在朦朦的粉紅色中,有深紅色的密集斑點;

或深紅色逐漸暈散為淺紅色;

或是區域性微泛淺黃或淺綠色;

還有的在深淺綠色當中泛出紅暈,表現出滿身苔點泛於桃花春浪間的意趣。

這些變化,全部是由於釉料組成特性,及釉料粘度變化不同,等一系列因素影響而造成的。

只要把握住這一點,最終燒製出來的成品,雖然顏色還是有高下之分,但是想來太次的不會有。

畢竟陳文哲有經驗,他肯定要避免出現灰黑不勻的“驢肝、馬肺”色,而儘可能的燒製出釉色明快鮮豔, 通體一色,潔淨無瑕,紅似朝霞一般的紅。

而這一切的根本,是因為紅釉瓷器之中含有適量的銅。

這個適量,就是關鍵所在。

陳文哲清楚的知道,要想成功燒製出好的豇豆紅瓷器,配製的釉料,含銅量一定要在0.3%—0.5%。

這樣,在高溫還原氣氛中,會燒成鮮豔的紅色。

這樣的豇豆紅釉,會給人視覺上帶來意境更為深遠的美感。

就是因為有著別樣的美麗,陳文哲才會在製作蘋果綠釉和蘋果青釉的時機,順便燒製一批罕見的豇豆紅瓷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