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胎施釉之後燒製一次,出窯合格才能調色。

調色在製作琺琅彩當中,涉及到的技術更強,如果不知道,可以說是步步錯。

這一步是將純天然礦物顏料,與顏料調和油,按照10:1的比例進行調和。

其中, 所述純天然礦物顏料硬度,在摩氏7度—摩氏10度之間,研磨細度在500目以上。

這時使用50%乳香油、20%松節油、10%蓖麻油、10%艾油、10%活性物質,經高溫蒸餾,按100克蒸餾至50克時,調和油蒸餾成功。

之後將純天然礦物顏料,與顏料調和油, 按照10:1的比例進行調和。

調和時先用顏料刀, 將顏料與調和油進行反覆按壓,使顏料將油充分吸收,顏料與油的比例要精確到10:1;

做到這一步,最後才是釉上匯彩,這一步就比較麻煩了。

這一步要燒線條,這個要首先畫稿,完成線條繪製;

線條繪製完後自然陰乾,在晴天平均氣溫在19℃—30℃之間、平均空氣相對溼度在50%—80%、雨天空氣相對溼度60%—90%的條件下,晴天陰乾需要2—4小時,雨天陰乾需要6—8小時。

而在平均氣溫在4℃—17℃之間、晴天平均空氣相對溼度40%—70%、雨天空氣相對溼度60%—80%的條件下,晴天陰乾需要1—3小時,雨天陰乾需要2—4小時;

說到這一點,還是需要著重提一下白胎的製作,這裡面涉及到好幾道頂級工藝。

之前說過製作白胎需要純淨高嶺土,而製作成功之後,還需要涼胚。

晾坯是自然乾燥的程式之一,即把拉坯成形或其他方法成形的溼坯, 擺到坯板上,放在露天坯架上進行“日曬風吹”,使其乾燥。

這一步在這裡不能將就,而是一定要把握火候,要是涼胚不合格,燒製就肯定要出問題。

再就是利坯,是指拉成的坯半乾時,置於轆轤上,用刀修整,使器表光潔,厚薄均勻的工序。

這道工序首先是把黃色的泥坯,放在所謂利坯車上,然後坐在車上,用專門工具使器物表面光潔,形體連貫、一致,而使泥坯陳顯出皓白的顏色。

這是陶瓷成型中極為重要的工序,最終確定著器物的形狀。

琺琅彩瓷製造講究,需要內外修坯。

在這一步,利坯不僅為需要熟識泥料效能、器物造型的直、曲線變化, 燒成時各部位留泥、收縮情況,還要首先學會磨製種類,十多首繁多的鐵質利坯工具。

完成以上工序後, 才是第一次入窯,溫度是八百度。

第一次燒製之後,取出來,再次彩繪。

首先勾線,採用自己需要的顏色。

其次分水,描繪好輪廓色彩,採用主色調分水。

完成這兩個步驟,進行第二次的入窯燒製,溫度需要達到一千三百八十度。

第二次入窯燒製完成,取出半成品器胚,將燒製過一次的顏料固定,後再用生料勾線。

接下來是第三次入窯燒製,溫度八百六十度。

第三次燒製後,采色!

采色後,進入第四瓷入窯燒製,採用八百二十度。

最後一步採金之後,第五次入窯,溫度八百度,這樣才能完成一件作品。

所以琺琅彩製作起來十分困難,其手工製作工序,製作繁雜,描繪時出錯,將重新制作。

可以說,琺琅彩每一件器皿的樣式都不一樣的原因,就在於工匠繪製手法不一樣,繪製出來的作品也就不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