瑪瑙入釉對瓷器釉層的性質和呈色,不會造成多大影響?

真品汝瓷的釉色、釉面好壞,並不取決於是否在釉中加入瑪瑙?

瑪瑙入釉,只是材料的堆砌,只是體現皇家的奢靡?

陳文哲肯定是不認同這些觀點的,因為事實明顯不是這樣!

第一,瑪瑙入釉既無前例, 也無來者,北宋官窯沒有,南宋官窯也沒有,明清官窯更沒有。

宋徽宗既能建“花石岡”,何不全國各地調運寶石作原料,生產“北宋官窯”製品?

事實上汝窯用瑪瑙,並非皇帝所愛而用,這是當地窯工的發明創造;

第二,明清皇帝珍愛汝瓷, 多次仿燒,難道不會用寶石作釉料?

實際上明仿、清仿汝瓷,都達不到宋代汝瓷的效果;

康熙時仿汝燒製的“天青釉”瓷器,相當名貴,但它不是用鐵還原燒製而成,而是用鈷為著色劑燒出的釉色,效果與難度都不能和宋代汝窯瓷器媲美。

第三,為何只有瑪瑙入釉,而不是其他什麼寶石?

石英質的寶石還有很多,如水晶、蛋白石、虎晶石等等;

全國有寶石的地方也很多,為何其他窯口都不用寶石作釉料,唯汝窯獨用?

所有窯口都是就地取材燒瓷,這符合客觀事實。

汝窯工匠“瑪瑙入釉”是創新,把汝瓷天青色燒至極致,是汝窯工匠精益求精的追求。

南宋人葉寘《坦齋筆衡》“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,不堪用, 遂命汝州造青窯器,故河北唐、鄧、耀州悉有之,汝窯為魁”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。

汝州地方很大,窯口很多,但只有寶豐清涼寺汝窯燒的最好。

汝窯的珍貴,就是在於它的造型和釉色,而這裡面肯定有瑪瑙入釉的原因。

汝窯瓷的光澤是非常含蓄、內斂的,如絲綢般柔和和玉石般溫潤,這符合中國人謙遜含蓄的傳統觀念。

可是要做到瓷器釉面光澤含蓄而不刺目是很難的,需要把釉加厚才能實現。

這就要在鈣質釉料裡,加入鹼金屬,才能夠掛厚釉。

而早先的石灰釉,一掛厚就流淌,很難達到含蓄內斂的溫潤效果,這是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。

所以,汝窯工匠大膽突破傳統,發明了瑪瑙入釉。

汝窯工匠第一次加入瑪瑙這種物質,一定是無心無意之舉。

就如同鈞窯加入孔雀石,也是無心無意之舉, 結果燒成了銅紅釉。

瑪瑙呈蠟狀光澤, 具雙折射性質,折射率高,必定對釉面的天青色、乳濁性、玉質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。

陽光下汝瓷釉面的變色效應,也是瑪瑙末具雙折射特性反射光的結果。

而其他窯口的瓷器釉面,都無法與之相比擬。

汝瓷是石灰釉,釉層薄,南宋官窯和龍泉窯是石灰鹼釉,多次上釉才有玉質感。

看到這裡,陳文哲收穫多多,特別是關於瑪瑙入釉方面的知識。

還有,他發現原來他的認知之中有兩個偏差,一個就是瑪瑙入釉跟汝窯的天青色關係不大。

他雖然知道瑪瑙入釉跟汝窯瓷的釉色有關,但是他真沒想到,關係居然那麼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