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代以來,瓷器多有變化,特別是釉料、釉色。

宋鈞窯瓷釉多如堆脂;定窯瓷釉多有淚痕;明、清脫胎瓷釉質薄如卵,色瑩似玉。

元代琢器表裡釉多不一致,而且常有窯裂、漏釉、縮釉、夾扁的缺陷;

永樂白釉器皿的口、底、邊角與釉薄處多閃白和閃黃色,釉厚積聚處則閃淺淡的豆青色,並且琢器的表裡釉多均勻一致;

康熙郎窯紅釉則有所謂“脫口垂足郎不流”以及“米湯底”等特徵。

歷代瓷器的各種特徵, 都是獨特的技術體現,很多都是後世仿品難於仿效的。

眼前這件瓷器,很明顯符合北宋汝窯的特徵,只不過在鑑別釉質時,還要注意觀察釉中所含氣泡的大小和疏密。

官、哥窯釉泡密似攢珠,汝窯釉則疏若晨星,宣德釉面有“棕眼”,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,也是劃分時代的線索。

傳世宋代官窯、哥窯、汝窯青瓷釉面,有密如網狀的片紋。

它的生成原因,主要是因為胎釉間彼此膨脹係數不一致而引起的。

即瓷器燒成後,在逐步降溫和出窯後,收縮不同步。

這種在一色釉瓷器的釉上出現或粗或細,或長或短的裂紋,是窯工為美化而故意製作的。

帶有開片的釉料,是一種專門的配方。

摸索出這種配方,才能讓瓷器之上的開片,呈現出作者想要的效果。

看著眼前十分自然,開片也很緊密的瓷器,陳文哲一點點的深入研究。

鑑定,就是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。

不管你其他地方仿的再好,只要有一處不對,那就可以把所有優點都推翻。

釉層如凝脂,內部氣泡真如晨星,這種種特徵, 都跟汝窯瓷相匹配!

沒有找出任何一處破綻,讓陳文哲既高興, 又擔憂。

高興的是,他或許可以得到一件北宋汝窯瓷器。

而擔憂的是,也許他的技術落伍了,居然堅定不出這件瓷器的真偽!

“還是要看開片!”心思快速轉動,陳文哲再次確定鑑定思路。

他就算很想看看這件瓷器開片使用的釉料配方,到底是什麼樣子,但是他還是忍住了。

瓷器在手,它又跑不了,只要好好研究一下這件瓷器的開片技術,確定了這件瓷器的開片技術,能夠達到北宋汝窯瓷器的境界,那就可以了。

如果真的很厲害,這份開片技術,就可以給他仿製汝窯瓷,帶來巨大的幫助。

到那個時候,這件瓷器的真假,就不重要了。

所以, 最主要的還是瓷器開片,這也算是陳文哲最難以把握的一種技術。

這是一件宋汝窯天青釉三足筆洗, 看著有點像三足樽承盤, 因為那東西跟筆洗很像。

&n,口徑18.5cm,足距16.9cm。

承盤圓口,淺腹,平底,下承以三足。

裡外施天青色釉,釉面開細碎紋片。

外底滿釉,有5個細小支燒釘痕。

器型雖然比較簡單,但是造型規整,釉呈淡天青色,柔和溫潤。谷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