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窯貨是指有重新回窯加工過的跡象的古瓷,此類瓷,必有奇特精貴之處。

常見的是:窯補。

此類瓷,通常是成套的,其中有一、兩件有明顯的回窯跡象,其色差是明顯的。

對於這種因為燒製不好,或者是出窯之後有缺損、缺陷的瓷器,回窯就是最好的選擇。

像是補生粉,這是瓷器有缺陷後,用瓷粉修補之,曰“補生粉”。

或再次入窯烘,但因溫度不高,還是曰補生粉。

若是高溫修補,則曰“窯修”,或“窯補”。

可見,補生粉的,也不是一般的粗貨。

補生粉,常見於明前的陶瓷,多是陳設瓷,清降以來,尚沒見到。

當然除了這些,還有補釉,這是指二次入窯掛釉。

與回窯的區別在於,目的專一,專為掛釉,不是修補,也不是成套器。

補釉,遠離窯場的人是很難辦到的,能辦成的可不是一般人。

需要補釉的瓷器,也肯定也不是一般的瓷,遇到了自然不可輕視。

有了補釉這一說,就又有補題文、補繪畫的。

補釉貨,多與歷史上的大名人、大事件有關。

惜,前人無力研究,而造成瓷史上的一些空白。

特別是一些高古陶補釉的,玩者當寶,後人當草。

對於燒窯,陳文哲可是真懂,既然兩個老頭把技術向著燒窯靠攏,陳文哲自然也就會稍微露一手。

對於燒窯,他最厲害的是控火。

而控火不行,就會出現次火。

這種現象又叫欠火工,即窯火溫度不足。

因欠火,會使瓷器相應地出現差異,如色彩,硬度,瓷聲等方面。

常有人將次火瓷,當仿品判斷。

另有工藝設計的低溫瓷,也會如次火瓷。

例如黃土胎的北宋哥窯,若是溫度高了就變成灰胎了,也就失去黃土胎的神韻。

完整的次火瓷是很少見到的,其自身半生不熟的,易損。

如遇殘器,一看斷口就明白次火了。

到了這個時候,他們說的已經不是古董的特徵,而是涉及到了真正的技術,特別是燒窯的技術。

燒窯兩位老人不太擅長,但是他們擅長回窯、窯補。

這已經涉及到修復,所以他們乾脆就向自己擅長的方向引。

景鎮那邊最不缺的就是瓷器,而古董之中最多的還是殘器。

遇到了殘器,自然就要修復。

既然說到回窯,那修復瓷器就不能不說,而且這也是一個大項。

陳文哲笑容滿面,他修復的龍泉青瓷,已經進入大海市博物館了啊!

不過,交流嘛,取長補短,誰也不敢說,自己就一定什麼都懂。

這一點先前兩位老人已經證明給他看,所以他也不敢小覷人家。

70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