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做高仿、精仿,仿的也是這些特點。

比如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風格,粉彩紋飾多繪團花、團蝶、八桃蝙蝠(喻意多福多壽、過枝花卉、水仙靈芝、仕女、麻姑獻壽、嬰戲等。

紋飾明顯疏朗、規整,這些是基本功,一點點學著仿就好。

如粉彩過枝桃蝠盤,從盤外壁開始繪桃枝葉及桃,透過盤口過到盤心接繪桃枝葉及蝙蝠。

仿的好不好,完全看本事,你畫的好,制瓷工藝有水平,使用的材料合格,最後燒製出來的成品就不差。

如果再有點合格的做舊手藝,這就是高仿。

如果有著最頂級的做舊工藝,那就是精仿,是完全可以當做真品來賣的東西。

但是,在這個仿造過程當中,往往會有一些小細節,可以讓你精心製作的瓷器,變成一眼假。

這裡面就涉及到讀書的作用了,很多東西,正史上甚至都沒有記載,但是它確實是真實存在的,或許這就是一個小習慣。

但是到了後來,有人研究過,發現確實是事實,那就有意思了。

還是說先前的粉彩過枝桃蝠盤,這就是一個盤子,上面畫的是過牆枝,再就是桃子和蝙蝠,有什麼難度?

要是讓一般人來仿製,還真沒難度,最多就是畫工好壞的問題。

但是,對於真正的高手來說,想要仿製出最頂級的精仿官窯,就要小心了。

其中最簡單的一個問題,就是雍正時期的官窯果蝠紋瓷器,一般繪8個桃,乾隆時多繪9個,所以才會有有“雍八乾九“之說。

簡單吧?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佈局,在仿製雍正瓷器的時候,瓷器表面畫八個桃子,而仿製乾隆時期瓷器的時候,就要畫九個。

說著很簡單,只要知道,就不可能犯錯。

而最重要的就是你要知道,如果不知道呢?

什麼八個九個,純粹扯淡!

這樣的人不少,他們製作高仿,就是矇頭亂造。

畢竟市場上有幾個真正的行家?都不知道,還不是隨他怎麼造?

可是,進入高階市場就不一樣了,因為利益所在,一大群人挖空了心思研究古代官窯,任何一點瑕疵、錯誤,都會被放大。

還是說清三代的過牆枝果蝠紋瓷器,雍正朝畫的蝙蝠翅膀頂端下彎有鉤,鉤中有一點,嘴上有毛(但不絕對。

仕女幼童人物較小,面目清秀,或有疏簡的山石樹木等背景,或留較多的空白。

精細之作還在紋飾上方,用墨彩行書題相應的詩詞歌賦,並繪紅色迎首或壓角章,顯露出當時社會文人的儒雅之風。

透過這些特點,就可以初步判斷這個粉彩的年份。

這一點很重要,因為很多時代的瓷器,都有這種細微之處見文章的特徵。

比如陳文哲最早接觸過的一種精品瓷器,七五零一瓷。

這種瓷器的製作過程當中,就有一些細微之處,跟七八零一鋒瓷不同,也是一上一下,一撇一捺的事情。

這說的是繪畫的習慣,而器型、紋飾等。

相比工藝,繪畫習慣微不足道吧?可要一個不注意,不尊重當年匠人的習慣,那你仿製出來的東西再漂亮,藝術價值在高,也不算是高仿!

70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