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來漢代真的不缺黃金,只是給孩子玩的玩具,就可以弄出這麼多,而且全部用來做了陪葬。

想來,當年那些人,這是挖了一座兒童的古墓!

這樣的情況,在古代並不少見,顯貴的孩子,也是顯貴,他們也需要厚葬!

把這些小獸,慢慢的清理出來,放在一邊。

等進入了這座洞窟,看著裡面琳琅滿目的東西,井井有條的擺放在寬大的洞穴之中,陳文哲驚呆了。

他也算是見過世面,但是,真正見到這裡的各種器皿,他還是震驚了。

這一次的發現,終於讓他知道,漢代的黃金到底都去了哪裡。

能去哪裡?都在這裡放著呢!

而陳文哲確定,他發現的這些,最多也就是十座八座漢墓的積累,不能再多了。

整個東西兩漢下來,好像總共四百多年吧?

就算東漢沒有多少黃金,只是一個西漢兩百二十多年,得有多少王子王孫?

那麼多年,那麼多的諸侯國,都是厚葬,那麼我們國家的地下,到底埋藏了多少寶物?

陳文哲還真是不敢想象,要知道這裡的這些藏品,撐死了也就幾座古墓的陪葬品。。

而就是這麼幾座漢墓,就能有這麼多黃金被埋在了地下。

那麼整個漢代的王侯將相,到底埋下了多少金銀製品?

歷史記載的那麼多黃金,在西漢的時候消失了,去了哪裡?

國內的很多專家,恐怕是小瞧了當時的王侯將相們。

很多人查閱了很多資料,他們並沒有在任何文獻上發現詳細記錄,至少目前沒有找到西漢眾多黃金的去處,所以西漢黃金消失是個謎。

因此, 後世出現了許多猜測。

一種猜測是, 大量的黃金被用來拜佛了。

自西漢末佛教傳入國內以來, 無論貧富,都掀起了一股拜佛熱潮。

土豪們的相互攀比,甚至用金粉裝飾佛像, 還有用黃金粉末新增在墨汁之中,用來書寫經文。

就是這樣, 黃金的消費量大大增加, 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, 黃金就耗盡了。

另一種猜測是絲綢之路開通後,古羅馬透過與我們做生意, 賺了很多黃金。

不過,這一說法並不十分可靠。

那時,我們盛產茶葉和絲綢, 在東西方貿易過程中, 是我們獲得更高的利潤, 有大量黃金流入, 但不能流出。

第三猜測更具說服力,就是說秦漢時期, 皇帝皇陵的建設,消耗了全國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,陪葬品數不勝數。

以漢武帝為例, 皇陵是在他16歲成為皇帝后建造的,直到他去世時, 長達54年了,從未中斷過, 其耗費是可以想象的。

漢武帝去世後,他的隨葬品填滿了整個墓穴。

俗話說“上有好者, 下必甚焉”,一個國家的皇帝開了這麼濃厚的陪葬氣氛,下面的老百姓會有不學的道理?

有一段時間,從貴族到官吏,從富商到普通富戶,他們都互相模仿,都為自己的富葬感到驕傲。

因此, 西漢時期的黃金儲量急劇減少。

不過,當時出現這個猜測的時候,也有人對此表示反對。

他們稱當時的黃金,不是黃金, 是黃銅。

因為從歷史角度上看,當時的社會生產力,還不足以生產出如此多的黃金,銅產品會更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