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文哲十分痛快的支付了五萬塊錢,把東西拿在手中。

比劃著刀刃,消減了一下指甲,果然很順手。

這東西就是古代的指甲刀,或者叫剔甲刀。

這東西第一次發現的時候,應該是1958年。

那一年,內蒙文物部門的專家,在全境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文物普查。

專家們在一地區,接到了當地群眾的反映,說在縣裡的高油坊地區,有一處面積很大的城牆遺址,還時常有村民在那一帶放牧。

聽到這一訊息,專家們欣喜萬分,於是就立馬驅車趕往高油坊。

在經過幾個小時的跋涉後,專家們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,順利找到了城牆遺址。

專家們經過勘察,首先確定這是一出西夏時期的城牆,距今約800多年的歷史。

緊接著又透過測量,城牆最長處約990多米,最寬處約8米。

另外,專家們還在城牆遺址內,發現了房屋,水井和街道等大量的生活遺蹟。

在隨後的幾年內,專家們又對這座高油坊西夏古城,進行了仔細的清理和發掘,同時還發現了一座西夏古墓。

一開始,人們都沒在意這座古墓,但是因為裡面出土一件金器,所以它後來又來備受關注。

專家們發現的古墓不大,但出土的隨葬品也還不少,有儲存完好的陶器和玉器,更難得的是還有十多件金銀器。

在這些金銀器之中,大都是佩戴髮飾,或者是其他裝飾品,因此製造得也極其精美。

不過,讓專家們感到疑惑的是,有一件金器的造型卻很特別。

那東西就是跟現在陳文哲買下的這件一樣,一件類似的雙魚鏤空剔甲刀。

當時可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,所以專家們都納悶了,這是一件什麼東西呢?又有什麼作用呢?為何有刀刃卻不鋒利呢?

一系列的問題,讓專家們疑惑不解。

一段時間之後,專家搞不明白這件奇怪金器作用, 於是就先放一放, 等將來出土更多的文物之後, 再放在一起研究和比較。

幾年後,這位專家參與遼省的一座古墓的發掘工作,他在古墓的甬道內壁上, 發現有大量的儲存完好的彩色壁畫。

而且透過壁畫中人物的服飾和神態,可以清晰地知道是遼代契丹人的形象。

值得一提的是, 在壁畫中有個人物的動作很特別。

他站立在一旁, 左手抬起, 並翹起一個手指,然後右手拿了個東西, 在左手翹起的手指上挑撥……

看到這裡,專家們恍然大悟,他在剔指甲啊!

如此一來, 專家們就聯想到西夏古墓出土的奇怪金器, 那或許就是一把專門用來剔指甲的刀。

後來那位專家們還親自嘗試了一下, 發現用起來也十分順手, 於是專家們就將其命名為剔甲刀。

後來,專家們又查閱了大量的史料, 發現很多古代文獻中,都有關於剔甲刀的記載。

比如,明代《考槃餘事·文房器具箋》中記載, “小文具匣一,以紫檀為之, 內藏小裁刀,穵耳, 挑牙,剔指刀, 發刡,鑷子等。旅途利用,似不可少。”

由此可見,剔甲刀還不是孤立地,與之配套的還有掏耳朵的耳勺子,剔牙的挑牙仗,以及撿東西的小鑷子等等。

破解了奇怪金器的作用, 專家們也看到古代人生活的精緻,並非我們如今所認為的那樣不修邊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