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津城博物館中,除了張家捐贈的明山先生作品外,也是用三件二代的作品,同故宮換了兩套張明山作品。

所以,就算是現在,除津城博物館和泥人張美術館外,還想在津找到張明山的作品,幾乎絕對不可能。

因為沒有賣,就沒有買,張明山先生的作品,歷來奇貨可居。

而到了民國時期,就是外銷名揚,津購無幾!

第二代泥人張張玉亭先生,真的是在賣泥人了,以此為業幾十年。

他非但賣,還將兒子張景福、孫子張銘組成作坊製作,祖孫三代人均以此為業,並於估衣街設店。

但是,仍然是津人很少購得,這又是什麼原因呢?

從歷史記錄中,我們可以取得一些印跡。

津典籍記錄,這作坊的作品,75%銷往霓虹,15%銷往歐美,那在國內的銷售量可想而知。

據記載,張玉亭先生一生創作作品兩萬餘件,其實應是祖孫三代共同完成。

留在國內的只有10%,僅兩千餘件。

再加上神都那些大戶人家的購買,由津人購買的數量,寥寥無幾。

所以,現在能夠從津找到民國時期的作品,也已不可能了。

而在解放後的幾十年,根本就沒有銷售。

可以說,自抗戰後,便不再銷售作品,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。

現在人家得回了泥人張的商標,自然其後代又開始製作、出手泥人了,但是,真正能買到的還是寥寥無幾。

這就是泥人張作品的真正價值體現,就算是在網上,你要真尋找泥人張的交易記錄,也很難找到。

陳文哲知道的,也就一份語焉不詳的資訊,好像是一件泥人張的作品,賣了六百多萬。

所以,陳文哲手中的這件海張五,最少也值六百萬。

而就算這樣,還是有價無市,因為市場上,只要遇到了,都悄沒生息的自己買下來收藏了,誰會弄得沸沸揚揚?

可以說,從1959年到2000年,除了張家贈送朋友的作品之外,其他的都跟張家的泥人張,沒有什麼關係。

至於說在這個時間段,那些有著標記泥人張作品的泥人,是哪裡來的,肯定是國營泥人張做的啊!

這家店鋪與張家傳人作品,沒有多大幹系。

可就算是這樣,當初培養的那些翻模工人,現在也已經是高階大師了。

只不過,這些人的作品是泥人,但是不等於是泥人張!

“你說這一件人物像,最少六百萬?”

雖然知道很貴,但是當聽到陳文哲的話之後,李金鯉還是感覺有點不可思議。

因為他說的貴,是現在的泥人作品,可不是古董。

他是真沒想到,真正的泥人張古董彩塑,居然會這麼值錢。

如果不是跟練泥有關,如果不是跟塑形、制瓷有點關係,陳文哲也不可能瞭解這些東西。

而只有瞭解了,才真正明白,國內是怎樣的一種地大物博。

幾乎你能想到的技藝,國內都有,而且是在很久之前就有,工藝等級還肯定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。

這就讓後人的創新,變得艱難了起來。

當然,這不包括近代以來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,這一點,原來華夏確實落後了,但是,最近我們一直在追趕,而且即將要超越!

本來只是想看看泥人張的手藝,沒想到直接找到了泥人張的作品,陳文哲自然很高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