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陳文哲說過製作景雲鍾之後,馬承繼可是瞭解過不少這方面的知識。

當年長安仿製景雲鐘的時候,可沒少費功夫。

政府部門能夠出動的資源、人力,絕對不是一個人能比的。

人家那麼費勁的才弄出來了一座景雲鍾,陳文哲就依靠自己,能仿製出什麼東西來?

“不用懷疑,我準備了足足有一年時間,其實,年初的時候,我就有打算仿製景雲鍾,那個時候我還弄到了一隻大鼓呢!”

說著,陳文哲掏出手機,點開微信,從上面找出來了一張圖片。

他原來手機照的相片,隨著老手機全都報廢了。

現在的圖片,是陳青林幫著拍攝的。

如果不是今天武二提到了銅鼓,他都忘了還讓曹慶春尋找過唐琴、銅鼓這些東西。

看著照片上的大鼓,馬承繼有點傻眼:“這麼大?還是銅的?”

“靈山三足蛙太陽紋銅鼓,上面那如同刺蝟一樣的東西,是太陽紋!”

“你還有這種寶貝?”只是稍微一看,馬承繼就兩眼放光。

陳文哲一看,就知道他什麼想法。

他的東西就算是仿品,也不可能輕易出手,畢竟這種精仿也很難得。

所以他立即道:“我那是仿製的,陽洛那邊一個青銅器仿製高手做的,不知道能不能用,真品好像是在南邊的一家博物館,他們那邊出土了很多這種銅鼓。”

本來,陳文哲是想著把這件銅鼓當做真品,用來亮亮身份。

但是稍微一想就知道,這麼做破綻太多,所以他打算先看情況再說,畢竟武二那邊是什麼情況,現在還不好說。

“南邊博物館的?哪家?”馬承繼不由自主的問道。

仿品雖然也很香,但是,如果弄到了真品,是不是更好?

陳文哲笑了:“這是靈山型銅鼓,你說是哪家?就是靈山那個縣的博物館,人家可是出土銅鼓專業戶啊!”

剛開始陳文哲不瞭解,甚至是不太清楚他得到的那面銅鼓,到底是出自哪裡,仿製自什麼時期的銅鼓。

後來才知道,那是粵鈺青銅器的傳人仿製的靈山型銅鼓。

再詳細瞭解一下,才發現,靈山三足蛙銅鼓是真的很出名。

這也怪華夏太過地大物博,什麼好東西都有,而且一出現就是一大窩。

比如先前的賈湖骨笛,一出現也是幾十根,現在他又瞭解到一個靈山銅鼓。

這個縣,出銅鼓,而且不是一兩面,是很多。

而這還不是個例,那邊的西廣省,不止是一個縣出土銅鼓。

比如靈山,它是全國有名的銅鼓出土重點地區,有“銅鼓之鄉”之稱。

靈山銅鼓流行年代為東漢至唐代,約有800多年。

經歷了東漢的初始時期,南朝的鼎盛時期,唐代的衰落時期。

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起,靈山18個鎮,已有16個鎮出土過銅鼓。

現在的靈山博物館之中,共收藏有25面銅鼓,是西廣收藏銅鼓最多的縣級館之一。

看到了沒有,是當地的縣級館之一。

70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