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避免釉水與匣缽產生粘連,在燒製瓷器的時候,都會採用粗泥的窯具,將器物托起。

當時耀州窯採用的是三足支燒架,這樣就會在瓷器底部留下三個凹痕。

而採用疊燒的方式,又能節省空間,這樣就難免在器物的內部底面,也留下痕跡。

但是法門寺地宮裡出土的秘色瓷,內壁與外底皆光潔如鏡,不見一絲瑕疵。

這樣的工藝水準,只有在上林湖窯場才能夠達到。

最終使用瓷質匣缽,並以釉封護,才能將千峰翠色呈現給我們。

如果說以匣缽燒製瓷器,是制瓷史上的一個創舉,那將匣缽口縫用釉料進行密封的方法,則無異於錦上添花。

在比窯溫還高的溫度下,瓷坯中大量的鐵離子被還原。

這也許就是秘色瓷,質量更好的原因之一!

有人曾經對秘色瓷和普通青瓷的成分,進行過檢測、對比。

資料顯示,秘色瓷中被還原的鐵離子,是普通青瓷的十倍之多。

完全密閉空間裡的高溫,造就了千峰翠色,差一點點,就只能是青黃釉。

法門寺地宮發現的《衣物帳》裡,有兩口青黃的碗,更有可能是在以釉水密封匣缽縫隙的方法,被髮明之前燒造的。

到了此時,陳文哲才恍然大悟,秘色瓷向來都是一個匣缽裡,只裝一件器物。

一件秘色瓷的出現,就意味著一件匣缽的破碎!

這樣的燒製手法,絕不可能採用疊燒。

好像也只有這樣,才能保持釉面的光潔。

越是向下看,陳文哲的收穫越大,他這時才知道,燒製秘色瓷的匣缽,也很有講究。

它們的泥料,比普通窯具來得更為細膩。

匣缽用料尚如此,秘色瓷坯胎的泥料,更是要比一般青瓷細緻,甚至成分也發生了變化。

此外,在燒製完成之後,要將密封的匣缽敲碎,才能得見成品的真容。

這樣一來,成本就高了很多,不是一般階層能夠負擔得起。

所以,這種瓷器從出現開始,就是專門為貴族、皇室燒製。

到了這個時候,這隻匣缽的主要經歷,也就差不多看完了。

果然,最後一件瓷器,被放入這件匣缽之中封好,送入窯中。

而從此之後,它就一直被塵封在窯爐之內,直到千年之後的一天,它被大雨沖刷,從腐朽的窯口之內流出。

最後幾經轉折,才來到陳文哲跟前。

這是一隻儲存完好的青瓷匣缽,它沒有被人開啟過。

所以,當年放進去的秘色瓷,還在!

當看到他的時候,陳文哲真是滿心的驚歎!

只不過,他沒法用語言來準確描述它,只能說漂亮!

這也不能怪他沒文化,實在是它有一種說不出的美。

這是一隻蓮花碗,由碗和盞託兩部分組成。

碗為直口深腹圈足,盞託形狀如豆,盤口外翻,束腰,圈足外撇。

碗身外壁、盞托盤面和圈足,均飾以重瓣蓮花,如淺浮雕狀凸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