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秘色瓷始燒於晚唐”之說,目前已被眾專家學者所接受。

唐人嚴謹的工作態度,使我們不再漫無目的的尋找,而是將秘色瓷的標準色印入腦中,把困惑了許久的秘色,從世界的各個博物館中剝離,重新展現人間。

故宮博物院藏有類似秘色淨瓶三件,藉此亦真相揭曉。

法門寺的出土盛況,已過去幾十年,可每當想起揭秘秘色之時,誰能安之若泰,不怦然心動呢!

秘色瓷由於高貴,由於工藝先進保密,便成了唐朝的皇親貴戚的專用器皿。

“巧剜明月染春水,輕旋薄冰盛綠雲”,這句話出自徐夤《貢餘秘色茶盞》。

這一泓綠水,曾在唐朝人眼前盪漾,千年後又在我們心中泛起。

感受秘色之青,方知青色之千變萬化,可融人為於自然之中,亦可融自然於人為之中,巧奪天工。

所以,在看到越窯匣缽之後,陳文哲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秘色瓷!

可是,透過這一件匣缽,他看到了什麼?他沒有看到什麼一汪春水啊!

古代燒製出來的秘色瓷,真的跟盛著一碗春水一樣?

陳文哲看到過秘色瓷的圖片,特別是法門寺出土的瓷器圖片,有一張特別清晰,你能一眼就看出,那如同白水一樣的是碗碟的底,而碗麵呢?

有的表面晶瑩透亮,似冰如玉!

還有的碗底折射出瑩瑩白光,似水似雲!

有的如雲,有的如霧,還有的星光燦爛,這就是秘色瓷?

開窯之後,匣缽內部的瓷器雖然很漂亮,但是,它們的特徵,跟秘色瓷好像沒有什麼關係啊!

陳文哲有點著急,這件匣缽,到底有沒有用來燒製過秘色瓷?

不管燒沒燒過,它很重要,也有一定的價值,這個是能肯定的。

但是,用它燒製出來的瓷器,卻不能確定是秘色瓷。

還有,不管燒製出來的是不是秘色瓷,那些都是最頂級的瓷器!

其工藝,也是值得學習的,只不過,也就是學習一下,參考一下。

那個時期的青瓷燒製技術,肯定不如後世又發展了千多年的技術更加高明。

只不過,什麼時候也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。

所以,陳文哲越看這件匣缽的歷史,越是感覺震撼,古代還能燒製出這麼多漂亮瓷器?

而這麼多珍貴的瓷器,居然沒有多少留存到現在?

這時,他感覺這件匣缽的歷史,恐怕要比他想象的還要更長。

如果能確定這是哪一座窯口,也許他還能有另外的收穫。

就算他不去盜挖遺址,也可以讓大美院沾沾光。

當然,中間也可以證明一下,他的這件匣缽出自越窯,而且是專門生產秘色瓷的。

再說,他也害怕,害怕這件匣缽是盜挖古窯遺址而來,那樣一來,一座有可能生產越窯秘色瓷的古窯址,就被破壞了。

所以,他倒回去,再一次看那最久遠的歷史。

他打算從頭看到尾,好好梳理一下,有沒有什麼畫面,能夠表明那座窯口所在的具體位置。

至於對面匣缽的主人,人家巴不得你看的時間更長一些,這樣,正好利於他抬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