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鑑定是不是德化白瓷工藝,其實也很簡單。

如果是古董,各個朝代的德化白瓷顏色稍微不同。

目視表面觀察,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紅,猶如東方少女之臉白中泛紅。

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黃,猶如成年象之牙,泛牙黃色。

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,釉面白中微泛牙白,猶如豬油凝固時之白。

如果是迎著光透視觀察,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紅或肉紅色。

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紅或牙黃色,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,胎色白中泛牙黃或牙白色。

當然,迎光透視觀察各個時期所顯顏色,也會因作品的厚薄、配料的微少差異,以及燒製時溫度控制的微小差別,而出現變化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,不管其厚薄,迎光或燈光透視全部均應透光,如不透光就是贗品。這是判定真偽德化瓷器的一項重要依據。

陳文哲這一批白瓷,剛剛燒製出來,肯定有著一層刺眼的賊光,這個沒法遮掩。

只不過,他要是去掉這次賊光,再給他掛上一層包漿,上一層寶光。

那樣一來,根據他製作的顏色稍微不同,就可以冒充各個時期的德化白瓷了。

陳文哲肯定不會做舊,但是,只要他的作品流入市場,被人拿去做舊,就肯定是必不可免的事情。

而要想分辨,肯定要透過工藝來分辨。

是不是德化白瓷,從製作工藝上觀察,仿品一般為模型注漿後分段安裝而成。

由於採用注漿成形工藝,故器內會出現瓷漿流動紋路,一般成垂直狀,且胎體薄而輕,釉呈奶白色,用放大鏡觀察一般有氣泡,無真品腴潤悅目之特徵。

在同一紋式同一對稱物體上,造型往往千篇一律,猶如印刷製品,給人之感覺是過於規正、死板、毫無生機。

真品則為手工捏塑堆貼,在捏介面處,一般都留有手工捏製的痕跡。

對同一紋式同一對稱物體造型,仔細觀察時,一般都有細微變化。

正是這種微小的差異,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實性,同時也更顯示其自然和靈氣。

不管怎麼看,陳文哲都沒有發現什麼缺陷,如果沒有那層火光,這就是正宗德化白瓷。

白瓷能夠燒製成這種水平,就算是古代的工匠,也應該沒有多少人能夠達到吧?這就是精仿啊!

對於自己的作品,陳文哲還是十分滿意的。

此時再看那些白瓷墨彩,陳文哲發現,相比單純的白瓷,這些墨彩瓷又是另外一種風情。

白瓷之上作畫,肯定是釉上彩,就是先上白釉,後上墨彩。

顏料以“豔黑”為主,兼用礬紅、本金等彩料,在白釉面上描繪圖案,後經窯爐烘烤而成。

濃黑的彩料,在似雪的白釉上裝飾繪畫,亦深亦淺,可濃可淡,與水墨畫的效果相似。

而加入其他顏色點綴,效果就更好。

墨彩瓷描繪裝飾的一個重要環節,就是以豔黑料作為主色,以西赤料為輔色,金線點綴。

這樣在瓷上裝飾畫面燒製以後的墨彩上面,再用本金(黃金細末)勾線、覆蓋、烘托點綴,增添富麗堂皇氣勢。

然後再經 800℃左右溫度,二次燒製,即可達到類似“色釉描金”,“珊瑚紅描金”等鮮亮富麗,畫面高雅、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,而這樣做還永不褪色。

“江山入畫啊!”看著自己的作品,陳文哲有點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