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四十四章國子監官版(第2/2頁)
章節報錯
北宋沿襲唐制,科舉不僅測試經義、策論,還要加試詩賦。
而到了王安石主持變法時,便不再考試詩賦了,《禮部韻略》形同一部廢書。
而待到此後,司馬光主政,他又恢復了前朝慣例。
這時當政者又想恢復《禮部韻略》,可語言已發生了變化,牽涉的字大概有十幾個,皇帝就命人把這些字給填補進去。
然而,不久之後,又宣佈不考試詩賦,等於原先補的那些又作廢了。
《禮部韻略》再執行,已是南宋紹聖年間的事兒,這又過去了一百多年。
從書的名字命名來說,真真正正叫《禮部韻略》的唯有這一部。
可以說,這部《禮部韻略》就是當時的《新華字典》。
現在的《新華字典》每版都不一樣,舊版很快就消失了。
而正是這未經刪減的最早版本,對現代人研究當時禮制體例的演變、相關音韻之間的關係,都能提供唯一依據。
也就是說,這本書裡面的很多內容,都是後世版本所沒有的。
這樣一來,後人要想仿造,那就仿無可仿,除非你是臆造,也就是憑空想象著直接亂編。
但是,這麼一部如同字典一樣的書,你怎麼編才能不漏破綻?
所以,到了此時,這部五本的禮部韻略,應該因為其記載的內容,而被認為是真正的宋刻本。
到了此時,還有鑑定的最後一步,那就是怎樣判定這套典籍的“出身”?
要知道,就算是宋刻本,也是有著民間刻本和官刻本之分。
這可不一樣,很顯然,官刻本肯定更好,價值也更高。
只不過,不管是什麼時候,民間的坊刻本都是最多的,留存下來的機率也更大。
比如之前在國內留存下來的那套,最終被認定屬民間坊刻本。
而這一套,陳文哲怎麼看,都不像是民間刻本,因為製作的太精良了。
還是那句話,不管是什麼時候,坊間刻本,都不如官刻本精良。
最起碼官刻本排版、印刷的更加專業,不會太粗糙,這就是民間刻本和官刻本的區別。
看第一本書,上面有著明顯的官文。
當然,有這種官文,也不代表就是官刻本,只不過是有了一種可能。
陳文哲記得很清楚,之前那套禮部韻略藏書的主人,起初告訴眾位專家的時候,就說那套書為北宋國子監官版。
理由是那套書卷目之上,留有官文。
其實那篇牒文,是在敘述丁度等奏進札子中的話語。
札子是古代一種公文,多用於上奏的檔案,就是電視上演的那種東西。
儘管有這樣的話“如可施行,送國子監印造頒行”。
但這只是丁度等,進呈書時的話,不能直接證明那一套書,就是北宋廣韻刊修所的雕造。
再結合那套書裝幀風格偏粗糙,且書中出現了好幾種字型,很多專家認定,它不是所謂北宋國子監的官版,而屬民間翻刻。
不過,由於是考試書的緣故,內容提供的還是權威官韻。
70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