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四十三章《禮部韻略》(求訂閱)(第2/2頁)
章節報錯
押韻,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,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、容易記憶,於押韻十分講究。
而所謂平與仄,要嚴格按古音來,並不同於現代的普通話。
因此,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佈的,專門指導押韻的書籍,《禮部韻略》便是其中最為流行的一本。
明代有書寫道:宋人業舉習詩賦者無不人置一本《禮部韻略》,猶今之四書五經焉。
另據記載,宋初,學子進考場還可以攜帶《禮部韻略》,因為靠平時背誦也難記準,要寫好某篇詩賦,得拿著書趕緊查到底是寫對還是錯了,尤其得避諱。
它當時就是士子們,不可或缺的一部工具書。
也許就是因為這部書籍應用廣泛,所以才會流傳千年,還能儲存下幾部吧?
紙壽千年,雖然有這種說法,但是,真要儲存千年,還真是個奇蹟,要不然宋版書也不會這麼貴。
看著有點新的五本書,要不是有點本事,陳文哲還真不敢相信,這儲存完好的五本書,居然流傳了千年時間!
他都有點不敢置信,那麼憑什麼讓別人也相信呢?
想到年底的展覽,他要拿出點好東西來,讓大海市收藏家協會的那些老人們,看看他的實力。
只有得到他們的認可,陳文哲才能去人家的家裡,看看他們的珍藏!
現在他收藏的那些,除了那隻掐絲琺琅大罐,好像都不算重寶。
就算現在來了一趟長安,得到了兩幅畫,一套玉人,再加上這一書函五本的宋刻本,好像分量也有點輕。
能增加一些分量,就要增加一些,最起碼種類是增加了。
只不過,如何確定這是北宋刻本?
避諱考據,反推成書年代?
避諱,就是避開皇帝的名字,這麼說就應該好理解了。
小心翼翼地開啟,看著儲存完好的書頁,時間雖然留下了痕跡,但是這把殺豬刀,並沒有虐待它!
這跟之前發現的那一套相比,儲存的可是好多了。
禮部韻略在很早的時候,國內就有發現,但是,那一套被小鬼子弄走了,現在還儲存在一座寺廟裡。
至於第二套,當時發現的時候,那幾本書似被水浸泡過,有些書頁已出現明顯水漬後的皺褶。
當時鑑定的時候,國內外的很多文學大家都參與了。
他們好像是從版式風貌、印紙墨色、字型刀法等方面比對後,雖不敢斷定就是北宋刊本,但已認準年代不會很晚。
現在看眼前的這五本,再回憶一下之前發現的那一套。
因為都是刻本印刷,大體應該是差不多的。
只不過,那一套好像被水浸溼過,所以墨色、印紙都有點變化。
不過,字型、刻制的刀法,還有版式等等,這些是沒法改變的。
所以,稍微比對,陳文哲就發現,除了這五本印刷更加精良之家,其他的特點,幾乎一模一樣,根本就沒有什麼異常。
當然,這也不能就證明,眼前的五本書就是北宋刻本。
它年代肯定久遠,但是能久遠到什麼時期,就不確定了。
這跟之前鑑定那套水浸書是一樣的情況,當時他們如何準確推定其刊刻年代的?現在也成為了需要陳文哲解決的一個大問題。
7017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