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意識到了一座好的銅鐘,有著非凡的影響力,但是的馬承繼才會一聽說,陳文哲想要做一口大鐘,就把他打包送到了長安。

收回心思,陳文哲再次研究起景雲鐘的製作。

景雲鍾高2米47,腹圍達到了4米86,口徑1米65,因為是銅為主的材質,加之鐘聲對壁厚有要求,其重量竟然達到了12000斤,快趕上《西遊記》中孫悟空13500斤的金箍棒了。

因體型巨大,對古代來說,其鑄造難度可想而知,很難一次成型。

所以,景雲鍾採用了分段泥範鑄法,被分成五段,26塊鑄模。

如果仔細檢視,就會發現鐘體上有明顯的“拼接”痕跡,那就是分段、分塊遺留的“翅邊”,即接縫。

那什麼是泥範鑄法呢?範鑄法,就是用模型作為“範本”,對物品進行鑄造的工藝。

而泥範鑄法,就是用泥巴做模型的一種鑄造方法。

模型一般又分為外範和內範,即物品的面子做外範,裡子做內範。

製作外範時,先照著所設計銅鐘樣貌,用泥巴塑造一模一樣的一個模型。

等泥巴幹了模型固定住了,在泥巴模型外面,再均勻塗抹一層泥,並用力拍打,使泥模上的紋飾,反印在泥片上。

等泥巴半乾,用刀劃成自己預設的幾塊,小心取下來。

之後,再把取下來的幾塊簡單拼接,用火烤乾使之變硬,便成了外範。

外範製作完成後,對紋飾不清晰的,還要進行修飾。

而內範的製作則相對簡單,只需要把做完外範的銅鐘泥模表面颳去一層,被颳去這層的厚度,便是所鑄造器物的厚度,之後火烤使之變硬,內範便做好了。

做好內範外範之後,先把內範放在鑄造臺上,然後外面依序放置外範。

等放好了,上面用範蓋密封起來,並在頂端留有澆築孔,用來倒“銅水”。

等“銅水”冷卻後,把裡面和外面的泥巴打破,就成功取出了銅鐘。

當然,如果分段的話,就要進行幾次澆築。

最後,對取出的銅鐘進行檢查,打磨鑄造中漏出的“銅水”產生的翅邊,修整小瑕疵,最後拼接起來,景雲鍾就誕生了。

整體的製作工藝,就是這麼一套程式。

所以,有了合適的材料,最主要的是製作泥範,等把所有配件全部澆鑄出來之後,才是修整、拼接。

這些技術,陳文哲全都學到手了,而且還都是大師級工藝技術。

這就是被動傳承的厲害之處,只不過,啟用被動傳承比較費腦子、費精神。

只要啟用被動傳承,就會一股腦的,學到大量知識,不想學都不行。

所以,這一次他學到的東西,是真的很多。

除了上述兩種最重要的工藝,其實在鑄造完成之後,還有不少工藝,這是屬於所有銅器製作的工藝程式。

比如經過了塑模、烘燒、鑄造,之後是拋磨、焊接、成型等上百道工序的淬鍊,這些工序缺一不可。

其實從塑膜開始,後面的烘燒、鑄造什麼的,原來陳文哲在學習四羊方尊的仿造技術的時候,已經學過,而且學到的也是大師級手藝。

只不過,他就從來沒有用過。

當然,就算使用,他也只有鑄造四羊方尊的時候,才能使用那些工藝,仿造出大師級的工藝品。

現在多了一隻青銅鐘鑄造技術,他當然也可以鑄造出大師級工藝水平的青銅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