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零七章因往日之眼光,賭未來之價值(第1/2頁)
章節報錯
二道販子跟土豪老闆,是真的沒法比。
而這一位土豪老闆是真喜歡這對大罐,所以直接出了個高價。
現代藝術品市場上,價值超過百萬的不能說比比皆是,但是也不少。
可像陳文哲,像一念堂這麼快速崛起的新星,還真不多。
“剛剛突破一百萬啊!”李金鯉有點可惜。
“看來古玩市場是真不行了!”陳文哲也有點感慨,這景區管委會還是很有眼光的。
他這邊的瓷器生意,剛剛開始做起來,他們就順勢引導,讓這裡的藝術品交易,遍地開花,這還真是有點前瞻性。
近幾年,古代瓷逆勢下行,而近代瓷器的價格卻漲了10倍不止,這其實已經很說明問題了。
所謂近現代瓷,一般指的是近國時期和新中國樹立後生產的瓷器作品。
短短几年,現代瓷的風頭已經蓋過了古瓷,動輒就能夠拍出百萬以上的身價。
2007年年底,神都瀚海首次推出“國之瑰寶——中國當代藝術品”專場。
21件現代瓷成交18件,戴繁榮的五彩“白蛇傳斷橋”人物瓶,以67.2萬元成交,這在當時曾經是天價。
這是一個猖獗的起點,之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。
據不完全統計,2010年起,全世界開設了當代陶瓷專場拍賣的拍賣公司已達10餘家。
成交量不斷加大,屢屢浮現千萬級作品。
2011年底舉行的神都保利“現當代陶瓷”專場,斬獲8967萬元;
華夏嘉德“近現代陶瓷”專場,總成交額6194萬元。
與其2008年首設專場拍賣的1000萬元總成交額比較,3年時光增長了5倍多。
現代的幾位制瓷大師的作品,更成為“香餑餑”。
2010年,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的“三顧茅廬”以1300萬元成交,把現代瓷拉進了“千萬元期間”。
2011年,已故中國陶瓷美術大師王步的作品《青花靈禽春夏秋冬四屏》以2700萬元成交,修改了景鎮近當代陶瓷作品的成交記錄。
“猖狂”的現代瓷,非但橫掃拍賣市場,更是在一級市場上,形成了可圈可點的現象。
當初陸如、戴榮華、李菊生等大家的作品,幾乎達到了持幣待購的程度。
一位藏友2007年,購買了一把工藝丹青妙手戴繁華的茶壺,花了2萬元,幾年的功夫,市場價早已超出20萬元。
而“當代青花泰斗”陸如的一隻瓶子,被一名藏友在2006年以6.5萬元的價格買走,五六年之後,價值就高出50萬元。
五六年功夫,現代瓷的價格漲了近10倍。
而到了現在,沒準已經價值五六百萬了。
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,隨著這些巨匠的年齡增大,藝術高峰時期將過,精品瓷的數目在不斷下降。
市場的供求關係決定了價錢,我國的陶瓷產區只有幾個,景鎮集大成者的藝術家寥寥無幾,精品現代瓷更是可遇不可求。
廣大藏者的購買意願,與為數不多的現代精品瓷之間的供需不平衡,推高了現代瓷的代價。
收藏界有一條“金科玉律”:不怕買的貴,就怕買的錯。
但凡珍藏,都因往日之眼光,賭未來之價值。
隨著藏友心態的始終成熟,自覺追古的人越來越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