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說陸子岡琢玉十分講究,有“玉量不佳不治,玉色不美不治,玉性不好不治”之說。

玉量越佳,硬度越高,雕琢難度越強,他越是喜歡。

因為陸子岡說,他手下絕活,皆出於初創之精工刻刀“吾昆”。

但這“吾昆刀”,他秘不示人,操刀之技也秘不傳人。

這裡的這塊玉牌是傳世器,從包漿(玻璃光澤)可看出其具有實實在在的年代感。

從玉牌的紋飾中,可看到雕琢技藝精湛,特別是那兩行字中透出的細如毛的高深淨度,及整體紋飾佈局的合理性,都很不簡單。

上面的字跡,整齊劃一,雕刻的左左對襯,反映出極其精湛的雕琢技法。

這種雕刻技法,已形成圖案花式化,其纖、細、精的雕琢技法,令人歎為觀止。

其邃密程度,即便在現代,用現代化工具,也沒法達到!

當然,這塊玉牌也不是沒有爭議的地方,比如其上沒有明確的落款。

還要是陸子岡的雕刻工藝,為什麼有些人會認為是清代仿品?

其實,就是因為雕刻工藝。

因為到現在,還一直有人認為,這麼纖、細、精的雕琢技法,明代還達不到,應該是乾隆之後,引進了西方的先進工具之後,才能達到的水平。

再說,這塊玉牌它沒有留下款識!

當時陸子岡所用玉料,皆是闐玉,也就是現在的ht玉。

而他的做品,皆有刻款,主要是以篆書戰隸書為主。

有“子岡”、“子剛”、“子剛制”三種。

留款,其實是一種實力的證明,也是時代賦予的特色。

明朝後期,那時的社會上出現了一股“時玩熱”,許多文人雅士,注重蒐藏近時甚至當時名家的工藝作品。

這推動了當時工藝製作的精益求精,在工藝美術各領域,也湧現了許多名家工匠。

帶有這些名匠落款的作品,人們趨之若鶩,有的往往可價埒古董珠寶。

許多工匠成名後,士大夫們也樂於與之交往,為之引援吹噓,從而躋身為社會名流。

陸子剛正是隨著這股“時玩熱”,應運而生的佼佼者。

他所琢治的玉器,都有自己的銘款,大都是字型嚴謹的篆體陰文款“子岡”,以示“只此一家,別無分店”。

明清兩代琢玉工匠,有姓名傳世的名家,不下二三十人,幾乎沒有敢效顰者。

這是陸子岡的驕傲,他不會把這份驕傲撇下、遺忘!

所以,有時候陸子岡的留款,會比較特別。

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,他就留在明處,而且刻款部位十分講究。

如果情況特殊,他就會隱藏起留款,這個時候的留款就多在器底、器背、把下、蓋裡等不明處隱藏。

可以說,留款是有癮的,也是一種執著。

當然,這份執著,其實收穫的是一個品牌,而品牌帶來的是社會地位的提升。

明代的匠戶制度,讓明初中期的匠人如同奴隸,而到了後期,終於可以翻身了,你說陸子岡會輕易放棄這份榮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