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件小小的瓷片,還能鑲嵌到項鍊上,能有多大?

兩三厘米直徑的一點小東西,就可以賣到七十萬,你說有沒有人造假?

不要說民間,就算是官方,也是有很多在仿製的。

北宋官窯青瓷,由於有很高的藝術性,以高貴的宮廷用瓷的品格,就很受清朝皇帝喜歡。

所以,清代御窯廠就曾經大批仿製過。

當時稱之為“廠官器”,那就是以仿北宋官窯青瓷為主。

景鎮有雄厚的物質和工藝技術基礎,它仿燒得官窯青瓷,多為宮廷陳設瓷。

工藝上一絲不苟,十分精美。

其特點是白胎青釉,釉色為天青色。

清代御窯廠官仿的這類器物,如果是完整器,還要仔細鑑定。

但是對於瓷片,就沒那麼麻煩了,因為可以看到內胎。

所以,只是稍微一看,陳文哲就知道,這不可能是清代官仿。

至於其他朝代,也沒有符合特徵的。

再就是看手感了,古董商在舊社會,照真品仿製,一絲不苟照樣作,燒出的仿品總和真品不同。

一般都是手感上有些輕,這是由於原料加工不精細,陳腐時間短,胎質稀鬆不致密造成的。

真品官窯器跟元青花不同,它原料加工精細,控練成熟,顆粒細,陳腐時間長,胎料顆粒緻密,比重大,所以拿到手上感覺比較重,這一代跟元青花恰恰相反。

官窯器假品,仿者為了加重作品的分量,因為時間短,古瓷手感的分量就作不出來。

所以,他們就採取成型時從器物口沿以下,逐漸加厚胎體。

特別是底部加厚,這樣作可以增加分量。

但器物線條必然改變,失去應有的清秀,器物線條變得僵硬,死氣沉沉。

只要用手摸口沿以下,會感到器壁很厚,不對勁。

用一根小棍,往器裡插入測量,器裡器外的高度,看尺寸上的差異,就會發現底很厚,不協調,這就是手感沉重表現的假象。

而看瓷片,就不用那麼麻煩了,稍微注意一點,就可以看出。

當然,單憑這一點也沒法確定真偽,只能是參考。

因為現代有一種工廠,叫胎泥廠,專業生產胎泥,而且你要是提供泥胎配方,他可以給你生產出任何你想要的胎泥。

比如說,你想要一些官窯胎泥,並且提供了一份詳細的成分配比,那麼他們就可以給你生產出來,跟真正官窯胎泥成份一模一樣的胎泥。

所以,那種在影片上說,透過分析一件瓷器的成份,來確定是不是古董,那純粹就是忽悠傻子呢!

手感、胎泥沒問題,最後就要看釉層。

先前陳文哲看過,感覺十分漂亮,但是,他也需要再找找看,看看有沒有可能是人工做出來的。

要知道,他的做舊水平,可沒法做舊宋元時期的古董。

所以,人家要真做到眼前的程度,他也不可能鑑定出來。

而看釉層,真品北宋官窯青瓷,釉面玻化程度好,有漂亮悅目的光亮感。

假品,釉層比較厚,釉光也追求瑩潤,但玻化程度不夠,沒有北宋官窯的光亮度。

猛一看釉色也純淨,幾乎有點純的過分,但用放大鏡觀察,會覺得釉面板滯,微微閃黃,有一種沒有燒熟的感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