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才陳文哲只看到了三塊磚雕,沒想到,在那狗拿耗子石雕後面,還有八塊。

這些磚雕的個頭不小,堆在身後,居然還有一大堆。

此時他很想把這些磚雕藏起來,但是,他沒地方藏。

剛才他沒多看幾眼,不是不重視這些磚雕,而且害怕引起懷疑。

本來以為也就收穫一套,兩塊磚雕,沒想到,居然湊成了兩套。

這些磚雕的個頭,可比普通漢磚要大,而且上面的雕刻也更加精美。

此時沒有人旁觀,他自然要研究一下。

剛才他稍微看了一下,就認出來了一幅鯉魚跳龍門。

這種磚雕,應該是兩塊組合在一起,才能形成完整的一幅雕刻。

稍微尋找,就找到了另外一塊,此時他也看出來了,另外九塊,肯定能湊成一幅圖畫。

“果然是鯉魚跳龍門!”

拉開揹包,掏出了裡面的捲尺,測量了一下,發現還真不小。

這一幅“鯉魚跳龍門”磚雕,是由兩塊磚組合而成,每塊長33厘米,寬21.5厘米,厚17厘米。

這副磚雕有典故情節,左邊一塊描述了鯉魚準備跳進龍門的情景。

浪花中一條大鯉魚跳出水面,躍居主要位置,兩條小鯉魚也昂首向龍門躍去。

那二層是盂頂飛簷翹角的龍宮,角垂風鈴,門設乳釘,莊嚴宏偉,富麗堂皇。

門微開一隙,透過縫隙,可見3厘米厚的內空間。

磚下邊是五組裝飾性很強的浪花,簇擁著鯉魚、龍門,一幅海中龍王宮殿的壯景躍然磚上。

右邊的一塊磚,有一條從龍門中跳出來的“魚”,它的形象誰看的都會感覺很熟悉:角似鹿、眼似牛、嘴似馬……

顯然,這是由一條普通鯉魚變成的“龍”。

它回首眺望龍門,面帶笑容的神態,表現出鯉魚因跳躍龍門,而高升的歡快感、自豪感。

這組磚雕題材的寓意和期盼,是很明顯的。

以魚祈祝人們,能獲得跳躍龍門而高升境遷的機遇。

古時又以“龍門”比喻高升、高攀。

如唐李白《上韓荊州書》中說:“一登龍門,則身價百倍。”

民間把鯉魚跳龍門,常作為透過科舉奪魁的象徵。

這組磚雕應該是用於門樓的裝飾,寓意更加獨特。

尤為值得一提的是,在這兩塊磚的上、下、左、右側面,和左半磚正面的左上角,右邊磚正面的右上角,都穿插了忍冬紋樣。

不細看,還以為同樣是波浪紋,因為它和波浪紋很相像。

但細一看,才發現是忍冬紋樣,兩種紋樣組合在一起,一點凌亂的感覺都沒有。

雕刻者在“鯉魚跳龍門”的題材中,加以忍冬紋,看上去是兩組毫無聯絡的題材內容,但對磚頭很有研究的陳文哲卻知道,這裡面另有文章。

忍冬為一種纏繞植物,俗稱“金銀花”“金銀藤”,其花長瓠垂須,黃白相半,因名金銀花。

凌冬不凋,故有忍冬之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