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八十八章處心積慮眾口一詞(800月票加更,求訂閱,月票)(第2/2頁)
章節報錯
比如稍微使勁,筆毛就散開了。
所以不管是上陽臺帖,還是王歷陽貼,都顯得有點潦草,那種零散的筆畫,就是這種筆的最大特色。
有著紙、筆、墨,才能寫。
國內歷代以來,能人輩出,哪一代不會出現幾位鬼才?
比如近代最大最厲害的臨摹、或者是高仿專家齊白石老先生,他做的高仿,最少有一千多幅,都是模仿的名人字畫。
所以,只要有自信,模仿一幅王歷陽貼,也不算難事。
而最後,復刻一枚鈴印,也就是印章,也不難。
這一點,在現代科技面前,更是沒有一點難度。
現在的一些鑑定大師,鑑定字畫的時候,已經不看重印章了,反而更加看中印泥。
因為數控裝置偽造印章,實在是太容易。
機器能把古代印章,偽造的一模一樣,現在根本就不能作為鑑定依據了。
反而是印泥,因為各種配方的不同,不容易作偽。
其上所述,要是全都齊活了,那製作一幅王歷陽貼的高仿,還真是不難。
當然,還有最後的裝裱,這個對於有心人來說,弄一幅唐代的卷軸,很難?
大不了直接拆一幅唐代的字畫,重新裝裱上這幅字,也不難。
最厲害的還不是這些,而是其中的三處小細節。
霓虹的王歷陽貼被人否定,主要就是避諱李淵的淵字,還有就是縱高不足二十七厘米的紙,跟當年霓虹人弄回去的敦煌寫經紙的寬度一模一樣,最後一點就是留款。
紙可以說是巧合,避諱可以說是大意,雖然犯法,但是,萬一沒人追究呢?
這些都可以說得過去,但是留款,才是最大的破綻。
要知道唐代的古人,都是不留名的,特別是在正式場合,比如說湊本、書畫作品等等上面,一般是留字。
比如李白,他姓李,名字是白,但是他的字是太白。
所以,上陽臺帖上面,留的就是太白,而不是李白。
這樣的錯誤,很難在一名古代文人身上出現,因為他的習慣就是留字,而不是留名。
這才是王歷陽貼最大的問題,而穆凱榮教授就直接糾正了這些錯誤。
他這一幅字,留的款就是太白,而且那避諱的淵字,直接改寫成了泉字。
這一點,在其他李白詩文之中,有實證。
可以說,穆凱榮教授弄出來的這幅字,可謂是處心積慮,他這是想要一下子,把霓虹的那幅字弄死。
只要國內的專家,眾口一詞的說這一幅是真跡,霓虹那邊的字,還真就存疑了。
7017k